科學研究

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柳華文:中國的人權發展道路與國際人權法

來源:    發布時間:2020-09-28    點擊量:

2020924日上午10時,第369期全球人權論壇系列講座于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科研樓A209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柳華文教授受邀以中國的人權發展道路和國際人權法為主題,為bevictor伟德官网師生們開展了專題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教授主持。


主講人柳華文教授

講座之初,柳華文教授回顧了中國的人權發展道路,通過一系列重要時間節點展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别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從1979年起,中國連續多年派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列席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會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後加入20多項國際人權條約,包括《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等,積極參與國際人權治理,始終緻力于推動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


其次,柳華文教授通過一系列相關文件介紹了中國新時代人權話語體系。他提到,生存權和發展權應置于人權保障事業的首位,并提出要在更高層次上保障生存權和發展權。我們要實證地分析中國人權發展道路,走法治、發展和人權三位一體的發展道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國際領域,中國始終堅持在聯合國框架下求同存異,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推動全球人權治理。

12B40

參與同學認真聽講

接着,柳華文教授提到,我們在分析具體問題時應秉持國際法思維,明晰國際人權法的範疇與定性。注意國際法與國内法的區别,切忌混淆國際法與國内法。他提到,在今天,國際法是做好外交工作,維護國家利益之必需。另外,國際法的淵源與效力是學習和研究國際法的基本方法與任務,我們要從國際法的思維出發,認識到很多國際際組織文件隻有倡導性質,并無法律約束力。柳華文教授還介紹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普遍定期審議機制,提出中國在人權領域堅持建設性和負責任的态度,高度重視審議報告中的有關建議。而中國在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取得的諸多新成就、新進展,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贊同。


再次,柳華文教授提到今年的新冠疫情。他指出,戰勝新冠疫情是全人類的艱巨任務,而科學戰疫、依法戰疫則是中國取得階段性戰疫勝利的原因。對疫情的認識不同,相應的解決辦法也不同。新冠疫情是客觀現象,而科學才是戰疫的基礎。在此次新冠病毒的應對當中,中國注重對生命權的保障,以科學為根據,在實踐中邊探索、邊應對,最終成功控制疫情,得到國際社會的大力肯定。


最後,柳華文教授為bevictor伟德官网師生詳細介紹了美洲人權法院黃海勇訴秘魯一案。在該案中,人權問題是關鍵,引渡黃海勇回國頗費周折,耗時很長。該案展現了人權與國際法的密切聯系,人權在反腐追逃、引渡和遣返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講座末聲,柳華文教授提出對bevictor伟德官网學子的希冀:希望大家多關注國際法,用好國際法、國際人權法。

1AD2C

合照

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鼓掌聲中圓滿結束。

文字:羅嬌

編輯: 狄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