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以“Commitments and compliance to human rights law - how is it done?”為主題的講座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舉辦。前瑞典隆德大學羅爾·瓦倫堡人權與人道法研究所教授、現歐盟基本權利機構(FRA)司法救濟司司長Jonas Grimheden教授受邀為bevictor伟德官网師生們開展了專題講座,本次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教授主持。


講座之初,Jonas Grimheden教授首先邀請2020級碩士、博士新生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随即提出問題“國家為什麼要加入國際人權公約?”孫逸梅同學認為,是國家加入國際人權公約是為了給國家提供一個解決争端的渠道。狄磊同學提出,國家加入國際人權公約并不一定是出于人權或國際法因素的考慮,可能存在國際關系、國際政治方面的因素。Jonas Grimheden教授對兩位同學的觀點表示認同并提出以下兩點:一是人權問題一直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國家加入國際人權公約表明其積極參與人權事業,勇于承擔國際法上的人權保障責任;二是基于其他國家或區域性組織的壓力,例如一國如果希望成為歐盟成員國,在享受着國際貿易,經濟市場利益的同時,應該承擔一定的人權責任,符合歐盟所要求的人權标準。
接着,Jonas Grimheden教授向同學們介紹加入國際人權公約的程序。國家需要對一項公約表示同意,或者簽署一項公約;之後,國家需要按照國内法律履行批準手續,方可生效,國家亦可對公約提出保留;此外,國家還需向聯合國秘書處提交相關文件。

随後,Jonas Grimheden教授談到《世界人權宣言》,他指出《世界人權宣言》展現了多元性和人權的普遍性并談到中國在人權公約起草中的貢獻,特别是張彭春先生對世界人權宣言中沖突與争議的協調。他為張彭春先生的貢獻感到驕傲。談及中國的人權貢獻,Jonas Grimheden教授與同學們進行了一次有趣的互動,邀請同學介紹中國在核心人權公約的制定中發揮的推動作用。有同學根據中國在《北京宣言》以及性别平等方面的成就,提出中國對《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貢獻。Jonas Grimheden教授則以《殘疾人權利公約》的起草過程為例,詳細指出中國在公約磋商談判以及最終制定生效中起到的不可磨滅的作用。
最後,Jonas Grimheden教授運用衆多的資料和數據引領向同學們介紹了國際人權機制、歐洲人權機制的生效、批準情況,相應的權利規範以及各自不同的權利标準。Jonas Grimheden教授着重介紹了歐洲基本權利信息系統和歐洲人權保護與監督機制,帶領同學們學習歐洲基本權利信息系統的檢索功能,展示奧地利、比利時、克羅地亞等國對于《歐洲人權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的批準、保留、實施情況。
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鼓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