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龔刃韌教授到訪我院與師生交流

來源:    發布時間:2014-06-11    點擊量:

 

2014610日,北京大學法學院人權與人道法研究中心主任龔刃韌教授應邀來我院做了題為“人權概念在中國——從禁區到入憲”的講座。我院師生10餘人到場聆聽了本次講座,中國人權研究會副秘書長陳振功先生也受邀參與,并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當今中國社會,人權已成為熱門話題。龔刃韌教授的講座内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文革”前人權作為理論禁區的原因;第二,1949年後階級劃分的因素及後果;第三,“文革”結束後一段時期人權為何還是一個理論禁區;第四,“人權入憲”的意義及相關問題。

龔刃韌教授首先着重分析了蘇聯革命、建設的理論及經驗對我國的影響。他認為,“文革”結束以前,人權作為理論禁區主要是由于當時執政黨的指導思想和政策。“文革”結束後一段時期,人權在我國仍然是理論上的禁區,龔刃韌教授指出這主要是因為思想上的禁锢。但同時,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權理論在我國開始逐漸獲得解禁。1991年,我國發布第一份人權白皮書,提出“人權是一個偉大的名詞”,龔教授認為這說明人權在概念上獲得了解禁。2004年,我國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修正案,這個成就來之不易,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同時,龔教授也提出人權入憲後,我國在人權理論、實踐上仍有諸多進步空間。

在自由交流環節,當談到為何中國受列甯、斯大林影響較深時,龔刃韌教授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中國早期的民憲思想傳播受蘇俄影響較大,二是蘇俄革命成功執政的經驗,三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影響。關于國情與人類共同理想的契合問題,龔教授指出一些最基本的人權保障是不需要考慮國情的,例如禁止酷刑;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實現問題則需要考慮各國不同的國情。

最後,我院常務副院長張偉對龔刃韌教授的到來表示感謝,講座圓滿結束。

 

 

撰稿人:2013級人權法專業碩士生朱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