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中央黨校教授沈寶祥與我院師生進行座談交流

來源:    發布時間:2014-04-23    點擊量:

    2014年4月22日,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和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兼職教授沈寶祥教授應我院常務副院長張偉老師的邀請,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以“思想解放——中國人權發展曆史”為主題的精彩講座。

    出生于1932年的沈教授親身經曆并見證了新中國取得的每一個成就和經曆的每一個挫折。因而,沈教授能夠真正從曆史的高度,尤其是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解讀中國人權的發展曆程。沈教授坦言中國的思想解放步履維艱,有着沉重的曆史包袱,尤其是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主義思想和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專制傳統的束縛。沈教授說到,封建專制主義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人們對此習以為常,因而改革難度很大。此外,國際共産主義專制傳統束縛着中國目前的政治組織形式和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在現實生活中,兩大包袱融合在一起,使得中國的思想解放呈現出難度大且反複性強的特點。沈教授特别強調了“觀察和思考”在思想解放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鑽研實際”。同時,沈教授鼓勵青年學子要摒棄思維的固有框架,要敢于思考,勇于思考并真正做到獨立思考。

                  

    沈教授特别提到《馬克思與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11頁的内容:“專制君主總是把人看的很下賤,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稱其為人”。他說我們要特别注意馬克思關于人權的相關觀點。沈教授談到,在改革開放初期,“人權”被認為是資産階級性質的。北京日報當時就發表過名為“人權是資産階級的口号”的社論。但是随着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人們漸漸認識到要對人權進行具體分析。沈教授在閱讀了大量聯合國的人權文件、西方哲學經典和黨内曆史材料後,撰寫了《略談人權問題》一文。該文肯定了人權在曆史上曾起到過進步作用,指出黨的曆史文件中就曾使用過“人權”這一詞彙,尤其是承認當時人們的一些人權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沈教授坦言,放在如今的背景下,這篇文章的立意還很不足,但是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争議。人們的人權觀念在不斷更新和進步。

    沈教授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權狀況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生存權、自由權、平等權、教育權等多項人權的保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近幾年,黨和政府更加強調“以人為本”,不斷加大保障公民權利的力度。但是,現實中侵犯人權的現象仍屢禁不止,并極大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國際、國内形象。沈教授認為,中國的人權發展任重而道遠。

    講座最後,沈教授同與會的楊勤活老師、孫萌老師分别就當前的官員腐敗問題、黨的現代性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讨。沈教授的講座立意高遠,内容充實,為我們梳理了人權在中國的發展曆程,并鼓勵我們不斷進行思想解放,打破固有思維的束縛。與會師生獲益良多。

 

                                                                 撰稿人:習亞偉 2013級碩士研究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