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研讨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研讨 > 正文

人權建設與憲法秩序——暨“人權入憲”十周年學術研讨會

來源:    發布時間:2014-04-30    點擊量: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建設與發展研究”智庫團隊第一屆人權學術研讨會于2014年4月26日在北京花園飯店第二會議室隆重召開,研讨會圍繞人權建設與憲法秩序進行了主題發言與評議。

本次研讨會邀請了來自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中央黨校、北京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廣州大學、山東大學、中央财經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大連行政學院、山東工商學院的四十多位學者。bevictor伟德官网部分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也參加了本次研讨會。

會議由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主持,研讨會共分為四部分主題發言。第一部分“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軌迹”主題由張偉副教授主持。樊崇義教授首先進行了題為“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發言,樊教授首先簡要回顧了中國人權司法保障的曆史進程,從1991年的《中國人權狀況白皮書》到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接下來,樊教授介紹了我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訴法)修改的幾個了重點,我國刑訴法的主要目的從打擊犯罪的“一元論”轉變為了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的“二元論”;在證據收集上,新刑訴法在第49條和第50條分别明确了不得自證其罪的原則以及舉證責任的分配;在有關禁止刑訊逼供方面,确立了不得自證其罪、非法證據排除和訊問過程錄音錄像這三種機制;同時,新刑訴法針對“調證難”、“質證難”、“律師意見得到采納難”等問題對辯護制度進行了改革。

其次,我國在司法改革中也體現了對人權的保障。這包括國家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權,逐步減少死刑的罪名和适用,完善了司法救助與司法援助制度,廢除了勞教制度等。但是,同時也應當看到在理論和實踐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在理論層面,人權問題僅僅是國外問題,還是同時也是中國的問題?人權應否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換言之,人權是否具有普世價值?在這一問題上争議依然不小;尊重和保障人權應當作為刑訴法中的獨立任務還是僅作為副産品存在仍有疑問。在實踐層面,對于在刑事訴訟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等特殊群體需不需要講人權,需不需要保護這些人的人權,實務部門的一些工作人員對于此是還未能明确的;另外,對于确立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如何落到實處是一個艱難的“課題”,樊教授結合實際,說明了在實踐層面講制度和政策貫徹執行的困難。

          

接下來,中央黨校張曉玲教授在“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社會轉型的價值共識”發言中,指出了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應當将人權作為價值共識,避免價值理念的混亂。張教授認為,人權是底線的道德規範,是最基本的價值理念,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第一,人權是對各級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權需要提高人權理念,明确公權力應當保護公民權利;第二,在完善權利保障制度方面,對弱勢群體的權利保障是不可忽視的,社會的動蕩往往是因為最底層人民的生存和權利受到嚴重侵犯而産生的,保障弱勢群體不是政府的恩賜,而應當是其責任;第三,人權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每個人的責任,因為每個人也需要把其他人當作人來對待,将人權作為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華東政法大學劉松山教授結合參與憲法修改過程的經曆,向大家介紹了“人權入憲的背景、方案和文本的解讀”。首先,劉教授介紹了将“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的曆史背景和原因,由于長期以來學術界的推動和應對社會主流訴求,加之我國在國際上應對的壓力逐漸增大,最終決定在憲法内寫入有關人權保障的内容。但是,在起草憲法修正案的過程中,在“怎麼寫”和“寫在哪裡”這兩個方面産生了争議。關于如何表述這一問題,主要包括詳細規定和簡要規定兩種分歧;在位置問題上,有在序言中加入、在總綱中規定、在公民的基本權利一章中規定三種不同主張。最終經過一番探讨決定以簡略的形式,添加到公民的基本權利一章的第33條中。

          

在這一部分的主題發言結束後,王人博教授進行了評議。随後,與會學者進行了熱烈的讨論。

在進行了簡短的茶歇後,研讨會在焦洪昌教授的主持下開始了第二部分——從“人權入憲”到“人權憲法”。首先,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劉志強教授做了題為“從人權憲法規範看:國家人權義務類型與轉化”的發言。劉教授認為,因為人權保障更多的是從國家義務層面來認識的,所以有關保障人權的規定放在我國憲法的國家機構一章更為恰當。國家義務可以分為道德義務、法定義務和實有義務三個方面,在《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國家是第一義務主體。他還指出了憲法學者和人權法學者對“憲法中的人權”這一問題研究的不同視角,前者着眼于公民的基本權利,後者是将其與國際人權條約相結合來進行研究的。最後,他提出對人權憲法規範的研究,應當從文本出發,從解釋學來建構體系。

          

 

随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曲相霏研究員圍繞“人權條款再審讀”這一主題進行了發言。我國憲法中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條款位置安排并不适當,其造成了憲法第33條邏輯上的斷裂。她指出,人權是哲學上的、超實證的、道德的概念,将其不加轉化納入憲法,在這一過程中,其含義是否因此發生了改變是不明确的,例如對我國未加入的國際人權公約所規定的權利,是否是憲法第33條中規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權利範圍。另外,關于人權是基本權利的觀點是具有局限性的,僅僅将人權限于此範圍内,不利于對其含義的全面把握和研究。曲老師認為,我國憲法的這一條款,應當成為溝通國際人權法與國内法的橋梁,促進國際人權公約在中國的實施。

在“憲法權利多多益善?——反思權利‘入憲’”的發言中,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姜峰副教授認為,近年來出現了将更多的權利納入憲法的要求和呼聲,但将大量權利“入憲”不僅不是我國進一步保障公民權利的出路,其恰恰是目前面臨問題的表現,因為這一做法是對憲法作用的誤解。憲法的價值在于規範公權力,其地位高于政府的權力,所以有些權利需要在憲法中予以規定,有些權利僅用民法等部門法規定即可。對于哪些權利應當用憲法來規定,有這樣兩個标準:一方面是對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權利本身的脆弱性。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劉遠征副教授的發言主題是“人權·基本人權·基本權利:幾個概念的厘清”。劉教授指出,我國關于人權的定義基本都來自國外,其中“基本人權”源自日語,這一表述的方式并非是為了區分“基本”與“非基本”的人權;而“基本權利”一詞,也是來自日語,日語這一詞彙是借鑒了德語的表述。随後,劉教授指出,人權的概念雖然産生于西方,但這并不意味着其隻适合于西方。第二部分主題發言結束後,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趙雪綱副教授和bevictor伟德官网徐爽副教授對發言進行了評議,并同時表述了自己的對從“人權入憲”到“人權憲法”這一主題的觀點和看法。下午,研讨會進入了第三部分的主題——實體權利保障,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單純教授主持這一部分的發言和評議。首先,bevictor伟德官网楊勤活教授做了題為“福利權作為人權及其應有的法律保障”的發言。楊教授首先講解了在中國語境下應該如何理解、如何解釋“福利”,然後,從一個法律逐步完善的社會中來介紹如何理解“福利”,并進一步講述了福利權、福利國家這樣幾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随後,昆明理工大學人權研究中心黎爾平教授進行了“方法和知識——再議人權普适價值”的主題發言,山東工商學院政法學院王秀哲教授發言的主題為“以權利保護為核心的堕胎原則規制問題研究”,大連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姜田龍老師的發言主題是“無罪推定原則的文本表述應與國際法接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田夫研究員發言的主題是“菲尼斯論權利與共同善的關系”。最後,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副院長王四新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柳華文研究員進行了評議。

簡短的茶歇過後,由夏吟蘭教授主持第四部分的主題為“人權與國際法治”的發言和讨論。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劉海年主任的發言題目是“完善人權保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發言中,劉先生指出了在現階段解放思想的重要性,首先我國受封建曆史較長的影響,集權思想仍有殘存;其次現在社會中廣泛存在的“潛規則”正在逐步破壞制度的完整和有效;最後,近代以來對馬克思理論的研究和學習還不夠深入。因此,我們需要解放思想,人權不僅是憲法追求的目标,同時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标。當然我們應當意識到,人權保障主要是國家的國内事務,但是國際社會可以并且應當進行監督,同時應遵守不能任意幹涉他國内政的國際法原則。最後,劉先生指出,理論界與實務界應當相互包容、互相溝通,這樣才能有利于促進人權的發展。

前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委員王學賢先生做了題為“聯合國人權法”的發言。發言中,王先生重點介紹了聯合國對國際人權的貢獻,在這一方面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建章立制”。一方面“建章”,聯合國至今已經大約通過了80餘個國際人權文書,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人權保障體系,其中包括9個核心人權公約;同時聯合國還通過了一系列不具有約束力的人權文件,其中有一些文件,如《世界人權宣言》被認為具有國際習慣法的地位。另一方面的“立制”,由于人權委員會逐步出現的政治化和審議的選擇性問題,聯合國在2006年以人權理事會取代了人權委員會,并建立了普遍定期審議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孫世彥教授在“公民權利概念淺析”的發言中,對“公民權利”“公民的權利”從詞源和語義上進行了分析。首先,“公民的權利”中,“公民”指的是權利所屬的主體,并非表明權利的性質,“公民權利”中的“公民”表示的是權利性質;其次,在權利基礎上,“公民權利”先于政治國家存在,“公民的權利”後于政治國家存在;最後,二者的含義在外延上有所重疊,但并非是完全等同的。接着,bevictor伟德官网孫萌副教授發言的題目是“聯合國人權保障機制整合對中國的挑戰”,近年來聯合國一直緻力于改革,其中在人權方面積極促進聯合國人權保障機制之間以及與人權條約機制之間的合作。機制之間的合作,給國家帶來了一些壓力:首先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普遍定期審議機制以所有聯合國會員國為審議對象,國家不能再以未加入某一公約為由拒絕國際審查;其次,機制的整合暴露了國家更多的不足;再次,機制之間的合作可以彌補國家報告機制缺乏後續行動的缺點,使得締約國不能應付了事。

在這一部分主題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羅豔華教授和山東大學法學院馬得華老師分别作了“人權入憲以來中國參與國際人權事務的進展”和“國際人權公約在台灣的采納和實施情況”的主題發言。最後,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鄒曉巧委員和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班文戰教授對發言做了評議,與會學者随後進行了讨論。最後,夏吟蘭教授緻閉幕辭,會議在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本次人權建設與憲法秩序——暨“人權入憲”十周年學術研讨會,是“人權建設與發展研究”智庫團隊召集的第一屆人權學術研讨會,本次研讨會邀請了全國各地數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的參與,同時還有幸邀請到了具有長期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和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委員,會議中專家學者們進行了精彩的發言和激烈的讨論,達到了會議的預期目的,并取得了良好學術交流效果。
                                                                                                                                                             撰稿人:bevictor伟德官网2013級碩士研究生 荊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