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學術研讨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研讨 > 正文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8屆會議“科技發展與人權保障”雲上邊會

來源:    發布時間:2021-10-03    點擊量:

2021926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8屆會議“科技發展與人權保障”雲上邊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bevictor伟德官网承辦,來自國内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圍繞科技發展對人權保護的促進與挑戰、數字時代的人權保障、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法律規制等主題展開研讨。本次會議主持人為bevictor伟德官网楊勤活教授。

16530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bevictor伟德官网院長馬懷德教授為會議緻開幕詞,他指出,科技發展與人權保障是一個曆久彌新的話題,科學技術為人權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人權則是調整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價值和關鍵目标。科技發展在改變生産生活方式,重新塑造國家、社會及其與個人關系的同時,也在深刻地影響着每一個人的生活,對各項人權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國已頒布多項立法,為個人信息權、隐私權以及财産權等提供了法律保護。《民法典》從私法領域回應了網絡實踐的發展需求,《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了個人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的權利,最新通過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開創性地将個人信息權益保障放在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人民生活的需要。馬懷德教授呼籲,各國應摒除科技霸權主義,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則,加強國際合作。一方面,推動各方進行建設性對話,尋求解決國家間緊張關系和各種人權矛盾的良好途徑;另一方面,促進各國科技領域和人權領域的互動,共同修訂和補充相關國際技術标準以及國際人權規則。

116CC

維也納世界人權大會協調員約翰·佩斯(John Pace)圍繞信息技術對人權帶來的便利和挑戰展開了探讨。他回顧了自己在人權委員會工作期間計算機技術的引入所帶來的便利。由此,他提及了計算機技術給工作、外交、國際合作等帶來的變革。他認為,應堅持個人權利保護和社會整體利益保障的平衡。并重點提及了工商企業尤其是社交媒體在信息技術加持下的權力擴張。然而,當前相關國際人權規則以軟法為主,企業人權責任的落實力度較弱。他建議,應該進一步研究信息技術的人權風險,在國家和國際社會層面對信息技術的人權風險進行規制,并積極落實相關類型的工商企業的人權責任,加強問責。

中國政法大學特聘教授古德蒙德·阿爾弗松(Gudmundur Alfredsson)教授探讨了人權與科技的益端和弊端。他首先回顧了互聯網的優勢地位,指出在互聯網時代個人數據很容易被各個主體收集、使用,而個人對個人數據的知情權和使用限制等問題并不明确,因此需要國家和國際社會共同對此進行規制。他以新冠疫苗為例,說明科學技術發展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新的不平等和歧視。他建議,應該從國家和國際層面加強對科技發展的引導,引導其尊重人權。他認為,中國擁有一些良好的規制、監管科技以及保護人權的實踐,并希望中國可以通過對外交流,讓世界上更多的人有機會學習和借鑒這方面的良好做法。

156D6

華東政法大學馬長山教授讨論了數字公民的權利保障。他認為,在數字生态下,每個人不僅是自然公民,也是數字公民,國家和社會的構架也發生了變化,數字政府和數字公民成為新的主體。一方面,借助數字技術數字公民的權利發生了擴張,公民行使參與權、監督權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另一方面,公民權利也面臨很多限制,數據畫像、信息繭房、算法歧視、勞動控制、監控資本主義對公民的言論自由權、隐私權等造成了侵犯。為了更好地保障數字公民的權利,應該積極探索數字法治機制,構建新型數字法治;應強化平台權力規制,探索公法和私法兩種治理路徑;應塑造數字公民的素養能力,包括理解、識别、溝通、操作、參與、保護和監督等能力;以及堅持人本精神,控制數字風險,使數字技術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姚佳教授認為,我國率先将個人信息保護的内容規定在作為市民生活基本法的《民法典》中,開世界之先河,形成了以《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安全法》《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為主線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以前,各國多在公法領域讨論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但中國通過公法加私法的雙重路徑保護個人信息權利。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信息自決”為主線、以知情權為核心,勾勒出個人信息權利的清單。保護個人信息應當堅持以“可識别性”為鑒别标準,确保個人在信息處理活動中享有知情、決定、查閱複制權、可攜帶權、更正權、删除權等多項基本權利。

中國通信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程瑩圍繞推薦算法的法律規制問題進行了發言。她認為,算法經曆了“技術——生産工具——權力”的演變曆程,當前,推薦算法功能引發了信息繭房、網絡沉迷、低俗信息、大數據殺熟、不正當競争等社會熱點問題。我國在算法規制、互聯網信息保護領域已邁入“跑步立法”階段,當前實踐成果已領先于世界。應明确平台主體責任,從事前監管、區分監管、系統監管等角度創新算法監管,以達成“用戶賦權”的目标。

779ED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陸海娜副教授認為,工作權是婦女實現自我賦權、自我發展的體現。在傳統經濟領域,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能女性遭受的歧視和不利處境;而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催生的平台經濟中,女性能夠在照顧家庭的同時,進行自由的勞動而獲得報酬。但平台經濟也存在不穩定性、低報酬,以及缺乏保障等問題。而且,一些平台經濟還延續了傳統行業的性别隔離。因此,人工智能促進人權發展的目标并不會随着人工智能的發展自動達成,需要國家投入專門資源,引導社會各主體從性别平等的角度來發展人工智能,提升科技發展過程中的性别意識,提高女性在科技領域的參與和決策程度,促成性别平等、女性賦權的人權目标。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陳姿含副教授對自動化決策中的基本權利保護路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算法自動化決策不同于算法推薦,是一個過程概念。算法自動化決策應用于行政領域時,可能會導緻算法歧視,侵犯公民的基本權利。自動化算法決策處理個人敏感信息需要基本權利制度與實體法展開對話,推動《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同憲法基本價值關聯。目前我國相關立法已在風險控制、立法模式和審查标準層面展現出基本權利保障的必然趨勢,為全球保障個人信息權利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山東建築大學法學院姚天講師發表了他對算法行政的法律規制問題的見解。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算法決策技術正逐漸涉足行政領域,算法行政的規制模式已經确立。他認為,算法決策技術會對行政具有四點促進作用:第一,使政府更好地應對風險社會的治理挑戰;第二,替身執法效能;第三,高效便民;第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正性。展望我國算法行政的法律規制問題,要在堅持落實行政基本原則的基礎上,保障相對人的程序性權利、完善算法透明度制度構建、構建算法決策中的風險評估機制、落實好個人信息保護制度。

60D72

bevictor伟德官网孫萌教授圍繞5G時代隐私權的保護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她指出,5G技術最大的特點是超寬帶、低延時和萬物互聯,它不僅解決基礎的人與人通信,更以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萬物互聯為發展動向,并開啟了新的人工智能時代。在5G技術領域,中國處于領先地位,網絡部署、産品開發和标準技術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她建議,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和5G技術的引領者,中國應以5G技術的領先發展為契機,積極承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深入參與5G相關的全球技術标準和人權規則的制定和修改,加強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分享自己的經驗教訓和良好做法,尋求5G時代隐私權保障的适當途徑。

13045

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班文戰教授在會議總結中說,科學發展與人權保障是國際、國内社會的所有社會成員共同關注的問題。科技發展勢必會對人權帶來風險,我們要有足夠的警惕,處理好二者關系,更需要堅持正确的方向,促進人權與科學技術協調發展、共同保障。為此,國家、企業、個人之間應通力合作,堅持正确的目标宗旨、采取正當的方法,做出對整個時代有益的努力。

10DC8



撰稿 狄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