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下午,在劉小楠教授的帶領下,bevictor伟德官网一年級班長沈飛飛組織全體學生開展了參訪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聯合國婦女署和國際勞工組織的班級活動。此次活動以“消除艾滋病就業歧視為主題”,我院師生一同走進國際勞工組織(ILO)駐中國和蒙古局,與來自ILO、UNAIDS和UNWOMAN的項目官員就艾滋病歧視問題做了深入讨論。國際勞工組織駐中國和蒙古國局局長柯凱琳女士在讨論緻詞,她歡迎到訪的老師和同學,認可大家對艾滋病就業歧視問題的關注,并希望和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繼續合作。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官員郭巍博士作了主題為“全球和中國艾滋病的流行與應對”的發言。他指出2018年全球有3790萬HIV感染者,當年有170萬人新感染HIV,死亡人數約為77萬人。在2018年的HIV新發感染人群中,重點(脆弱)人群的占比(重點人群指的是男男同性性行為者、注射吸毒者、性工作者、跨性别群體以及他們的性伴)首次超過了一般人群,這與非洲地區HIV新發感染的降低和其他地區HIV新發感染下降遲緩有關。郭巍博士介紹了UNAIDS提出的"2030年之前終結艾滋病對公共衛生威脅"的願景和2020年“全球90-90-90”階段性目标,即經過診斷發現并知曉自身感染狀況的感染者達90%,知曉感染狀态的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比例達到90%以及接受治療的感染者治療成功率達到90%。
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數據現實,截至2018年底,我國估計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約125萬,全人群感染率約為萬分之九,估計2018年的新發感染人數約8萬人左右。我國艾滋病疫情分布不平衡,不安全的性行為是主要的傳播方式,臨時性伴侶造成的HIV感染的不斷增加。2019年1-10月我國新報告的HIV感染者中性傳播的占比高達97%。HIV感染者主要集中勞動力人口中,男女比例約為3:1;在15-24歲青年人群中,校内與校外的比例約為1:4,性健康教育的普及已經刻不容緩。在HIV檢測和治療方面,中國成績顯著,但更新更好的藥物能夠進一步提高HIV感染者生活質量,幫助他們融入社會與生活。對HIV感染者的污名和歧視具體體現在醫療衛生服務、就業、入學等方面,全面和積極正向的向社會傳達HIV防治信息有助于消除恐懼和歧視。
聯合國婦女署青年項目官員李碩先生以講述自己由于性别社會成規定型而遭受的校園欺淩為引言,開始了他主題為“性别平等、婦女賦能和艾滋防治”的發言。李碩指出生理上固化的認知會決定性别身份上的固化認知。他強調性别平等最重要的是社會性别平等,認為我國當前仍存在着傳統性别觀念主流化的現象,但是由于社會發展,對于勞動力的要求已經與傳統有所不同,現代社會中性别對工作能力和社會分工的影響已經不再像古代社會那樣顯著。性别平等追求的維度應當是權力上的平等,體現在決策權、話語權、參與權、就業權、财産權、獲得公共服務的權力等等。在艾滋與婦女權益方面,李碩認為HIV在女性中高發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女性在性行為中話語權的喪失,是一種權力維度上的不平等。他主張保障婦女權益應當從國家立法、公民意識兩方面雙管齊下,讓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獲得機會、過程、結果上的平等。
國際勞工組織艾滋病項目負責人武汝廉女士作了“應對艾滋病就業歧視”的發言,她從我國1985年發現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在協和醫院去世的老照片談起,和大家讨論了整個社會對艾滋病的認識發展過程。她指出在艾滋病剛剛開始流行的階段,媒體對艾滋病冠以“超級癌症”“世紀殺手”等的宣傳帶來很大的副作用,這種宣傳污名化艾滋病,并使艾滋病感染者生存空間變小。艾滋病就業歧視在全球普遍存在,正因如此,國際勞工組織2010年專門就應對艾滋病就業歧視制定勞工标準,即第200号建議書,這是國際勞工組織從1919年建立之初到現在為止唯一一個專門就某種具體疾病所制定的勞工标準。她指出,工作場所對于應對艾滋病意義重大,這不僅僅因為全球80%的感染者為勞動年齡人口,工作場所是開展艾滋病預防、檢測、治療的理想場所,更重要的是,通過制定工作場所政策可以保護艾滋病感染者的基本權益。她希望大家多關注艾滋病就業歧視問題,能夠從不同視角開展研究,包括性别視角、LGBTI特殊群體視角等。
講座結束後,三位項目官員和在場同學和老師進行了熱烈的讨論。劉小楠老師從艾滋與乙肝在發病率和患病率的角度出發,提出有關“是否有可能免除在入職體檢對艾滋的檢查”的問題,以及提出“國家就艾滋感染高危行為的态度對于HIV的傳播是否産生影響”的問題。對于劉小楠教授提出的第一個問題,郭巍博士解釋,艾滋在發病率和患病率方面遠低于乙肝,從醫學角度更有理由免除入職體檢中對艾滋的檢查,并且通過藥物治療,艾滋感染者完全可以回歸工作和社會。對于第二個問題,郭巍博士回答國家如果通過打擊來減少艾滋的感染,目前世界上是沒有成功的例子的,因為由于性行為作為傳播渠道,使得艾滋的幹預就其他疾病來說更加困難。
通過這次參訪活動,同學們在艾滋與人權保障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會對如何消除艾滋病污名化和歧視進行自己深入的思考。

撰稿:沈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