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上午9時45分,在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教授的主持下,本學期全球人權論壇系列講座最後一講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舉行。原中國駐塞浦路斯共和國大使,前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咨詢會人權專家劉昕生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國别人權的審議機制”為題,為bevictor伟德官网師生作了内容豐富的專題講座。

劉昕生大使開講
本次講座重點講解了以下四個方面:聯合國審議國别人權的源起、發展與改革;普遍定期審議機制;人權理事會特别程序;人權理事會與中國的關系。
一、聯合國審議國别人權的源起、發展與改革
劉昕生大使指出,1945年通過的《聯合國憲章》首次将人權的概念與活動引入國際關系與國際領域,其中第六十八條是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下屬的人權委員會成立的基礎。在人權委員會成立後相當一段時間内,其是否可以審議國别人權問題一直存在争議。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人權委員會認為人權問題屬一國内政,根據“不幹涉内政原則”,其無權審議國别人權問題。
1967年6月,經社理事會1235(XLII)号決議授權人權委員會、防止歧視和保護少數小組委員會審查“有關大規模侵犯人權和基本自由-南非共和國推行的種族隔離政策”。第1235号決議開創了相關審議的先例,更為重要的是,該決議規定人權委員會有權審查所有國家内有關嚴重侵犯人權與基本自由情事的情報。人權委員會根據該決議成立了個人人權來文以及國别人權形勢兩個機制。此外,人權委員會在制定國際人權公約、發展人權法、推廣人權程序與實踐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貢獻。
冷戰後,人權委員會受困于高度政治化等問題,國别人權審議被西方用作政治工具,人權委員會的審議失去合作基礎。聯合國大會于2006年成立人權理事會以取代人權委員會。改革後的人權理事會在運作效率、級别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二、普遍定期審議機制(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劉大使指出,聯合國人權機制改革的最大成果即為國别人權的“普遍定期審議機制”。劉大使詳細闡述了普遍定期審議機制的依據、審議原則、審議目标、組織方式、工作模式、審議結果及後續行動等方面的内容進行了詳盡介紹。劉大使認為,在積極方面,作為聯合國人權機制改革的成果,普遍定期審議是人權理事會保護人權活動的重要政治機制,為發展國際人權事業做出了貢獻。由于普遍定期審議機制的公平、透明和可監督性,其較好地解決了“冷戰”時期國際人權領域普遍存在的政治化、選擇性與雙重标準問題,使會議氣氛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對普遍定期審議重視程度不夠,仍存在政治化思維,且審議中提出的建議缺乏必要的執行與輔助機制,使普遍定期審議機制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三、人權理事會特别程序
接下來,劉大使重點介紹了人權理事會的特别程序。劉大使對以下内容進行介紹:特别報告程序的曆史發展,尤其是冷戰前後的變化;該程序的發展現狀;專題報告員的提名、甄選、和任命标準以及這一過程中咨商小組的重要作用;專題報告員的職責;任期以及該程序與各國的關系等。在專題報告員的職責方面,劉大使重點介紹了國家訪問、提交專題報告和人權專題研究的工作内容和程序。

劉昕生大使為同學們授課
四、與中國的關系
最後,劉大使講解了人權理事會以上機制與中國的關系。劉大使強調我國長期保持與聯合國人權保護機制的積極合作,包括在普遍定期審議前,認真全面撰寫《國家人權報告》并廣泛在國内征詢意見;在審議過程中,以開放、坦誠、負責的态度對各國的建議進行回應,并得到了大部分國家的充分肯定。此外,劉大使從中國積極接受特别程序專題報告員訪華的角度說明中國對人權理事會的積極态度。

劉昕生大使與張偉教授進行讨論
在聆聽了劉大使的講解後,bevictor伟德官网2022級碩士研究生就國别人權審議機制與條約機構審議機制之間的關系和互動、中國在應對普遍定期審議過程中所做準備的流程和具體内容、特别報告員的任職資格等方面向劉大使提出問題,并得到了耐心解答。

劉昕生大使與同學們進行互動
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的掌聲中落下了帷幕,本學期的全球人權論壇系列講座圓滿結束!
供稿:彭雨宸、單廣瑞、謝炅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