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由bevictor伟德官网、廣州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廣東工業大學法學院主辦的第五屆中國人權青年論壇在廣州大學召開。本次論壇彙聚了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外交學院、貴州大學、新疆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大理大學、江西理工大學、福建警察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70餘位專家和青年學者,圍繞論壇主題展開熱烈且富有成效的深入探讨。本次論壇以“人權文明與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為主題,旨為青年人權研究者提供開放性學術交流平台,促進中國人權研究的事業接續和精神傳承,發展中國人權研究的青年共同體和生力軍。
一、開幕式
論壇開幕式由廣州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周露露主持。
廣州大學法學院院長、bevictor伟德官网院長劉雲生緻辭。劉雲生院長對參會的專家學者和發言嘉賓表示誠摯歡迎,對老一輩人權學者的付出與努力表示感恩和感謝,勉勵青年人權學者發奮圖強,積極向出席此次論壇的專家請教學習,并衷心祝願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廣東工業大學法學院院長陳佑武宣布優秀論文名單并為獲獎代表頒獎。

二、主旨演講
主主旨演講由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主持。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人權法律研究院院長汪習根以《當代中國人權道路的理論邏輯及其世界意義》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汪習根教授分析了中國式人權發展道路的價值意義,并通過解讀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層核心要義(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現代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立場和基本原則,并強調從全球視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中國人權文明置于全球人權文明新形态的高度看待。

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何志鵬以《中國人權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外因與内因》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何志鵬教授指出,目前人權研究存在一些方法論問題,後續的人權研究中應辯證對待西方的人權理論與話語,秉持傳承發展、批判創新的态度,逐漸形成中國自主人權知識體系。何志鵬教授認為,中國自主人權知識體系建構包括國際社會的認可、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國外勢力的打壓等外因,以及系列行動與成果、務實的理論态度等内因。何志鵬教授指出,中國人權學自主知識體系有許多問題值得思考,勉勵各位青年學者拿出“直挂雲帆濟滄海”的勇氣,為建構中國自主人權知識體系而奮鬥。

廣州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謝晖作評議。謝晖教授肯定了汪習根教授從中國人權理論建設視角,對中國式人權發展道路的價值意蘊、核心要義和核心要義進行了全面分析,尤其是中國式人權發展道路在生存權和發展權方面取得的成就。謝晖教授贊同何志鵬教授演講中提出的觀點,認為構建中國人權自主知識體系應從技術視角進行理解。同時,謝晖教授對建構中國自主人權知識體系分享了自己的見解,認為人權理論研究應進行類型化、階梯化、框架化研究,進行本體化思考,同時希望青年學者進行自主研學,關注前輩專家的理念及行文。

三、平行分論壇
(一)平行分論壇1:人權理論與話語
平行分論壇1聚焦主題為“人權理論與話語”,一共有5位發言人,由bevictor伟德官网副教授王理萬主持,廣東工業大學法學院陳佑武教授、廣州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劉志強教授擔任評議人。

新疆大學法學院講師杭春銳的發言題目為《構建中國特色人權話語的現實動因、應然範式與使然路徑》,認為人權概念普遍性與多樣性的沖突、人權内涵與話語多樣差異、人權保障規範與實踐落實的差距、話語實踐的發展失衡與轉換失當等問題是建構中國特色人權話語的現實動因,并介紹了權力理論、交往共識、鬥争交流三種人權話語構建範式,應該構建全面系統、規範理性、相互轉化的中國特色人權話語。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洪樂為的發言題目為《人權話語的“說服力”要件初探》,認為人權話語構建中“人權保障實踐”、“人權觀念”以及“人權道路模式”三者内容部分之間有着遞進的證成關系,對抗沖突語境中的說服應當滿足“共識性”與“規範性”的雙重要件,中國人權話語構建應在宏觀體系構型的基礎上,充分關注到具體内容的表達策略,尤其着力在重點概念和觀念上的“說服力”構建,以此切實提升中國人權話語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研究生王董娜的發言題目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全球人權治理中的标識性概念塑造》,其以語言哲學中的“詞”與“物”為分析框架,認為作為“詞”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具有開放性、主體間性和整體性特征,作為“物”的全球人權治理包含人權規範、監測機制和人權“善治”三層意蘊,并将兩者之間的關系概括為“物中有詞”。未來應以物為抓手诠釋詞,以“詞物相稱”為進路實現詞的文質兩俱。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吳頔的發言題目為《解釋性人權觀如何應對人權概念空泛化?》,認為人權在概念論上的空泛化問題未得到解決,普遍主義人權觀忽視了人權的實踐意義,隻能在抽象的價值表述中不斷轉移讨論對象,造成概念之“空”,語境主義人權觀忽視了人權概念必需的價值根基,淪為經驗材料之堆積,造成概念之“泛”,采取解釋性概念的觀點,使對人權概念的妥切理解在價值理由與實踐要素的相互證立之中動态化地浮現。
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研究生闫乃鑫的發言題目為《近代漢語“人權 ”的移植及其冷遇——兼論人權與民權混淆現象》,通過知識考古,發現人權的使用與天賦人權觀念是相互獨立的兩個部分,人權和民權最初的使用不存在什麼根本性差異,民權是人權在近代知識分子刻意誤讀的結果,仍為本土文化培育的人權話語,近代中國人權話語存在着迻譯與拒棄的張力,并蘊含着一種以中國文化為底蘊、以中國現實為需要的自主性立場。
在評議環節,陳佑武院長認為五位發言人的分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學術性,并分享了自己對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定位、人權話語的主觀性與客觀性、如何認識數字人權的見解。劉志強教授在肯定了五位發言人的分享内容後,指出杭春銳的文章存在宣誓性較強、方案不夠具體的問題,應注重解決中國人權話語的國際承認問題,并對題目進行學術化處理。認為王董娜提到的新理論具有創新性,但理論使用路徑有待完善。吳頔的文章沒有提供解決方案,讀者對内容不易理解。
(二)平行分論壇2:新興權利保障
平行分論壇2聚焦主題為“新興權利保障”,一共有4位發言人,由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政編輯部主任王春磊主持,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外法學》主編王錫鋅、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成擔任評議人。

廣東工業大學法學院講師江秋偉的發言題目為《地方治理中數字權力的信息挾制》,認為在數字技術加持下,國家與地方治理主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汲取能力,存在着公共權力基于數字技術的濫用職權風險,以直接強制、未知震懾與虛假引導等方式對個人進行信息挾制,并呈現出隐匿性、精準性、規模性和暴虐性的特點。
東南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研究生王霞的發言題目為《數字人權的規範構造》,認為數字時代的人權正面臨主體泛化、道德内核缺失、外部條件與内在動因混淆的诘問,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對數字時代的人權本原認識存在分歧。從根本上來看,數字時代的人權本原并未脫離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東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肖遠航的發言題目為《整全人性:反思數字人權本原論辯》,認為現代數字技術及其塑造的人的數字屬性為整全人性帶來跨空間的突破,數字時代下的整全人性構成各種新興權利主張的人權本原,數字人權得以證立。基于“自然—數字—社會”整全互動,數字人權的内容體系及其保障應從數字技術接入權利、生理數字改造權利和數字社會生活權利三個方面展開。
bevictor伟德官网碩士研究生馬亞浩的發言題目為《數字時代下随時待命制度中勞動者的權利困境及應對策略》,認為數字時代下随時待命制度對勞動者的休息權、隐私權、獲得報酬權等權利造成諸多挑戰,在借鑒國際和區域人權法,以及部分國家的立法經驗後,認為應完善待命時間的認定标準及舉證規則,并在勞動法中适時引入離線權概念。
在評議環節,王錫鋅教授指出四位發言人的文章具有想象力和前瞻性,緊跟理論前沿,同時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江秋偉的文章雖施加了“地方治理”“信息挾制”的限定,但文章實質讨論的是地方政府權力濫用問題。王霞、肖遠航的文章均涉及數字人權的體系定位及規範構造等問題,建議從功能意義上理解數字人權,對數字人權的研究可對比西方網絡人權概念。馬亞浩的文章應對随時待命進行合理的界定和分類,且對數字時代的體現不夠明顯。馬成教授在肯定了四位發言人的成果後,分享了數字權利的體系定位、數字時代下人權的内涵外延的理解,并從實踐角度分享了對部分行業中随時待命問題的思考。
(三)平行分論壇3:國際人權保護
平行分論壇3聚焦主題為“國際人權保護”,一共有4位發言人,由外交學院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張愛甯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朱力宇、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何志鵬擔任評議人。

福建警察學院基礎課教學部講師劉曉瀾的發言題目為《基于人權發展路徑與基于發展人權路徑的共識互鑒研究》,認為基于發展的人權路徑與國際主流的基于人權的發展路徑雖存在固有的觀念和機制差異,但在目的、理念、原則等方面不乏有共性,通過兩種路徑的融合與互鑒,可實現發展與人權的相互促進,也可增加中國對外人權話語的接受度。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博士研究生張方園的發言題目為《全球氣候應對中人權困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法》,認為當前全球氣候應對中面臨跨國人權狀況難保障、相關義務責任難落實、不同人權類目難權衡的人權困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全球氣候應對中的人權治理需求高度契合,為全球氣候應對中的人權困境貢獻了新解法。
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研究生劉佳欣的發言題目為《論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權目标的理論構建》,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可以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權目标建構的理論邏輯。從主體維度來看,“全人類”作為目标主體叙事,“負責任保護”是與之相對應的義務表述;從範疇維度來看,此目标可以分為生存、秩序及最終理想三個層級;從實踐維度來看,共建“一帶一路”是主要的實踐平台。
bevictor伟德官网碩士研究生李高翔的發言題目為《網絡性别暴力的意涵解析與治理對策研究》,認為網絡性别暴力在形式上是信息化時代的特殊網絡暴力,在實質上是基于性别的暴力,在内容上是以信息攻擊為主要形式的多元暴力,認為規制我國網絡性别暴力應當構建“4S”原則,并從性别教育、技術運用、平台監管和法律保障四方面着手。
在評議環節,朱力宇教授對各位發言人給予厚望,并對五位發言人的文章進行了點評,指出劉曉瀾文章方法性較強,對認知機制差異、人權語境差異進行了明确的分析。張方園的文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解決氣候争議中的人權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劉佳欣的文章邏輯性強,通過理論推導解析“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權目标的内涵。李高翔的文章對網絡暴力的概念進行了較為明确的界定,并提出了相應解決方案。何志鵬教授同意朱力宇教授對四位發言人文章的點評,并補充劉曉瀾的文章應注重揭示基于人權的發展和基于發展的人權兩者各自的問題,張方園的文章應考慮政治信任問題,如何将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環境問題更好地結合,劉佳欣的文章存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辨析不足、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結合不夠的問題,李高翔的文章應明晰思路,加強文章的問題導向意識。
(四)平行分論壇4:工商業與人權
平行分論壇4聚焦主題為“工商業與人權”,一共有5位發言人,由大理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旭昭、廣州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助理研究員尹航主持,複旦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陸志安、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穎俠擔任評議人。

武漢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後研究人員劉遠的發言題目為《标準監管之外:網絡無障礙權利的實踐形态及其理論審思》,指出網絡無障礙是《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規定之信息無障礙的重要内容,也是數字時代人權保障的必然要求。中國、美國和歐盟的網絡無障礙治理方案共享着标準化監管的治理邏輯,并且在應對無障礙治理現實挑戰的過程中形成了公共監管向私域有限擴散和私體合作向公域潛在滲透的格局。
中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郭敏的發言題目為《從算法歧視到算法正義》,指出算法作為一種社會存在,與社會結構相互作用。算法歧視是社會建構的結果,需要建構算法正義來實現對算法歧視的糾正。實現算法正義,應采用技術、法律、倫理的三元協同治理模式,重點是設計以算法區分為中心的法律規制模式,布局以“科技向善”為核心的人工智能全周期治理機制。
南開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高明的發言題目為《工商業與人權視角下數字企業人權政策的實證研究》,指出數字企業的運作容易帶來算法歧視等人權風險。通過對全球數字經濟100強企業的人權政策展開分析,發現國家工商業與人權立法、國家政策的制定以及非政府組織運動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着企業人權政策的制定。良好的人權政策将有助于企業建立完善的報告及政策體系、促進企業效益的提升以及開展有效的人權補救行動。
江西理工大學智慧法治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法律碩士邱敏的發言題目為《數據交易中的倫理問題及其法律應對》,指出數據交易産生了衆多倫理問題,給數據交易實踐帶來巨大挑戰。結合數據交易實踐可将數據交易中的倫理問題歸納為安全倫理問題、自由倫理問題以及利益倫理問題。應當構建數據倫理審查機制;完善數據産權制度;形成法律、政策和技術的多元協同機制,以構建良好的數據交易倫理環境。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徐振毅的發言題目為《強迫勞動國際規制的路徑演進與中國因應》,指出國際組織對強迫勞動的制約未起到良好的效果,發達國家轉而以單邊及區域路徑實施強迫勞動的國際規制。此種規制路徑在實踐過程中造成了對國際規則的模糊解讀與規制措施的政治化适用等困境。在多種規制路徑并存狀态下,中國宜在單邊規制、區域規制層面和多邊規制層面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在評議環節,唐穎俠副教授指出,劉遠的文章信息量較大,對殘障權利和老年人權利有深入的研究基礎,建議從工商業與人權的視角出發,明确網絡無障礙權利下的國家義務、企業責任内容以及公與私之間如何交融互動。對于現有的标準監督未達到《殘疾人權利公約》要求,需分析原因并結合工商業與人權指導原則進行探讨。郭敏的文章紮實,資料豐富,結構和邏輯思路完備,但缺乏人權法視角,建議納入人權方法。同時需要清晰界定關鍵概念如算法歧視,從人權角度解析歧視概念。
陸志安副教授指出,高明的文章研究紮實,角度和實證方法出色,但存在三點不足:數字企業人權政策的特殊性、數字企業間人權政策的共性與差異以及數字經濟對人權的重要性。邱敏的文章讨論了倫理問題,提出了行業自律的觀點,但在倫理基本概念及數據交易方面有待加強。徐振毅同學的文章涉及國際規則,需要明确各國規則與國際組織規則的區别。整體上,建議進一步明确問題、講清道理,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郭敏在讨論算法歧視問題時,未給出一般性的解決途徑。
(五)平行分論壇5:特定群體權利
平行分論壇5聚焦主題為“特定群體權利”,一共有5位發言人,由廣州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副教授劉會春、bevictor伟德官网講師武文揚主持,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大理大學法學院銀齡計劃教授薛小建、東南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執行院長龔向和擔任評議人。

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李東洋的發言題目為《論未成年人侵權行為禁令的程序建構——以未成年人人權司法保障為切入點》,指出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實踐困境嚴峻,對未成年人的預防性保護刻不容緩。未成年人侵權行為禁令作為臨時性救濟制度,其正當性來自于國家親權的理論基礎、未成年人保護的立法規範和未成年人人格權的法理基礎。應當建構未成年人侵權行為禁令的具體程序規則,以實現禁令的程序法落實。
貴州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趙春豔的發言題目為《腦機接口技術對殘疾人權利實現的影響與法律規制路徑》,指出腦機接口技術為數智時代殘疾人權利的保障與實現帶來新機遇,但也可能對殘疾人的權利産生諸多外溢風險。需要建立以監管沙盒為主體的監督與管理制度、構建“神經權利”、引入公益訴訟機制等法律路徑進行規制,有效保障殘疾人的權利。
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研究生王曉宇的發言題目為《女性保護性規範中的性别秩序——基于立法語言的考察》,指出女性保護性規範表述被性别本質主義的觀念所遮蓋,忽視了兩性差别的社會建構。女性保護性規範表述以男性權利為标準和具有身份性的特征。通過對文本結構和特征的分析,指出女性在法律中還沒有完全被當成主體對待,有必要重塑對性别差異和平等的判斷标準,從立法語言上回應這一觀念。
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人權學院博士研究生楊雨莎的發言題目為《無障礙環境建設地方立法中的人權保障——基于地方法治競争的視角》,指出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為上位法标準審視無障礙環境建設地方立法,發現存在立法内容滞後、立法空白、與上位法規定不符以及立法重複等不當競争問題。未來無障礙環境建設地方立法的因應需加強前瞻式立法,明确地方立法需求導向、加強地方立法的有效銜接,并引導立法良性互動。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王炜煜的發言題目為《家庭權何以成為基本權利?》,指出家庭權是個體及家庭享有的家庭生活受尊重和保障的權利。家庭權作為基本權利具備四個方面的必要性,并具有理論維度、經驗維度以及理性維度三個維度上的正當性,符合基本權利的本質特征。家庭權具有作為基本權利的憲法規範依據,符合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現實需要。
在評議環節,薛小建教授簡要梳理了人權概念及我國人權研究的發展曆程,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認為李東洋的文章讨論了未成年人人權司法保障,但需要更明确地界定未成年人侵權行為與成年人侵權行為的區别;趙春豔探讨了腦機接口技術對殘疾人權利的影響,但需要注意對風險考慮和平等問題的論證;王曉宇的文章基于立法語言進行了學術性考證,是比較完整且到位的;楊雨莎的文章建議放在中央和地方關系問題中讨論,以更好地關聯人權議題;王炜煜的文章需要進一步闡述家庭作為主體的家庭權利作為基本人權的理由。
龔向和教授對五位博士生的文章進行了評價和總結,指出涵蓋了殘疾人權益、女性權利、未成年人權利、家庭權利以及法律程序問題,進而指出了各篇文章的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認為趙春豔的文章十分新穎,參考資料豐富,但要考慮機制嫁接适用的合适性問題;楊雨莎的文章題目與内容框架存在偏離,第二部分有些偏離主題;王曉宇的文章需要考慮是否應以男性标準來保護女性權利,以及如何與中國、國際接軌;李東洋的文章的寫作視角不夠全面,程序建構部分有待完善;王炜煜的文章關于家庭權利作為基本人權的論證仍有待加強等。
(六)平行分論壇6:憲法基本權利
平行分論壇6聚焦主題為“憲法基本權利”,一共有5位發言人,由廣州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劉志強、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副教授劉軍君主持,吉林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劉紅臻、廣東工業大學法學院教授錢錦宇擔任評議人。

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人權學院講師達璐的發言題目為《積極開展備案審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基于 2017-202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備案審查工作報告的分析》,指出2017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形成了聽取并審議法工委備案審查工作報告的慣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以落實“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為契機,開展了大量備案及審查工作,并激活了規範性文件的合憲性審查。但備案審查工作仍有待改進之處。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講師趙小靜的發言題目為《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障少數民族公民就業權的雙重邏輯》,指出當前對民族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研究,還應增加語言規劃研究的曆史視角與法理邏輯的論證。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保障少數民族公民平等就業權的功能。未來還應當加強其與其他社會權、文化權之間的關系,并注意調整不同權利的關系。
廣州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後研究人員陶文泰的發言題目為《受教育權國家承認義務的中國化展開與實現》,指出以尊重義務、保護義務和實現義務為主要内容的國家義務“三分類”并不适配于每項基本人權的保護和實現。立足于我國關于受教育權的憲法、法律規定以及司法實踐,國家承認義務具備更高的适配性。國家承認義務要求憲法文本應當吸收“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這類措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狄磊的發言題目為《“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涉外法治意涵》,指出“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的涉外法治意涵有待揭示。我國需對涉外法治調整人權的方法與價值進行抉擇。對于我國人權立法的域外效力以及相關規範的域外實施與适用,應在充分履行我國承擔的國際人權義務的基礎上,對我國根據國際法享有的權利進行必要的取舍與平衡。
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人權學院博士研究生侯博的發言題目為《中國人權教育的政策演進與發展展望——以 1—4 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為例》,指出了四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要求變化。這些變化背後的驅動力是人權教育發展現狀同政策目标之間的差距,并對當前人權教育政策進行了幾點反思。展望未來人權教育的發展需要,還應不斷完善人權教育制度保障機制,創新人權教學方式、豐富人權教學内容,強化人權師資隊伍建設等。
在評議環節,劉紅臻教授指出達璐的文章存在結構散亂、邏輯關系不清晰的問題。此外,文章中沒有觸及到備案審查的核心問題,以及如何以人權為标準進行審查。對于趙小靜的文章,指出文章存在斷句不清的問題,且在文章中沒有明确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問題意識,建議重新審視自己的文章。同時,還指出狄磊在文章中使用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導緻讀者難以理解其觀點。因此,建議從實踐出發,關注實際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理論研究。
錢錦宇教授指出因為人權研究具有跨學科的屬性,需要不斷學習和交流。這些文章都圍繞着以國家能力建構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權為導向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核心議題展開。建議大家抓住中國當下政治進程的主線,即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認為大家對問題的捕捉和觀察能力非常敏銳,文獻梳理和提煉能力也很出色。不過,有些文章的問題意識還不夠清晰,需要進一步提煉和闡述。期待看到更多優秀的論文出現,并希望今後能與大家進一步交流。
四、閉幕式及特邀報告
廣州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肖世傑主持論壇閉幕式,對本次會議進行了回首和展望。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人權學院執行院長張永和教授作特邀報告,題為《中國人權學者的使命》,分享了對人權、法治、學術研究、人權教育等領域的見解和經驗。張永和教授回顧了個人的學術生涯,包括參與學術會議、研究項目,以及對人權概念的深入探讨。同時,也表達了對當前學術研究與實踐結合的重視,對講述中國人權的故事項目的展望以及對年輕一代學者的期望和建議。
在張永和教授長達半個小時的精彩報告結束後,第五屆中國人權青年論壇完成全部議程,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