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聞

品牌活動

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院新聞 > 品牌活動 > 正文

我院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人權青年論壇

來源:    發布時間:2022-01-13    點擊量:

我院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人權青年論壇

20211226日,由bevictor伟德官网主辦、《人權研究》(季刊)編輯部協辦的第三屆中國人權青年論壇在京隆重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安徽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華女子學院、浙江理工大學、四川師範大學、意大利烏爾比諾大學等多所高校,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等司法機關,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的4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圍繞着相關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本屆人權青年論壇開幕式由bevictor伟德官网講師武文揚老師主持。在開幕式上,武文揚老師先對參與本次論壇的各位學者專家表示感謝,并向與會者介紹了本次論壇的四個主要議題。随後,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教授緻論壇開幕詞。張偉教授首先感謝各位青年學者及專家老師對青年人權論壇的支持,并鼓勵大家能在人權領域上繼續耕耘。他指出,國家發展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非常需要高水平的人權研究成果,正因如此,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成立了中國人權青年論壇,為青年學者提供開放性的學術交流平台。日前,中央已經印發了《習近平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論述摘編》,人權研究将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最後,張偉教授預祝此次青年論壇獲得圓滿成功。


議題一:人權的中國主體性

報告環節

主題報告的第一議題由bevictor伟德官网講師楊博超老師主持,進行報告的四位學者以“人權的中國主體性”主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的尚海明副教授指出,就中國共産黨和人權的關系問題,西方學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無法真正理解黨與人權之間的關系。尚海明副教授以新冠疫情為例,從政黨能力角度說明黨在中國人權發展事業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黨在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中的角色與定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博士研究生李聃圍繞着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反貧困實踐及理論升華展開論述。基于建黨百年的時代背景,他的論文以黨的文獻為研究基礎,歸納了黨的百年反貧困實踐,提出改善人民群衆生活是黨反貧困實踐的價值追求,對大扶貧格局中各種扶貧措施進行梳理區分,總結黨反貧困理論的本質屬性和命題要素。

意大利烏爾比諾大學的博士候選人李卓倫,對企業人權盡責實施路徑與中國的應對方案進行了探讨。他指出,我國政府可以考慮堅持以政策化為主,強化人權盡責的政策體系,健全實施機制,提升人權盡責國際話語權。

安徽大學博士研究生許俊偉認為,農民集體發展權的一個本質,就是農民集體在參與促進并享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态的各方面的發展過程中,主張協調、均衡、持續發展的一項基本人權。發展權在匡正社會不平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具備矯正實質不公平的獨特價值。


與談環節

在聽取了四位學者的精彩發言後,四位與談人也發表了自己的分析和見解。

中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蔣清華指出尚海明老師的文章是講好中國人權故事的很好的切入點,他從話語表述,中國共産黨的政黨能力分析框架,國家能力和政黨能力之間的關系三個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來自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的講師鄭若瀚老師,從中國共産黨反貧困的實踐部分、曆史分析和中國共産黨反貧困理論的命題要素三個問題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能否抽象提煉出一個真正具有百年跨度的理論概念,這需要回答反貧困的原問題是什麼。

中國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的博士研究生鄭童心圍繞着國家如何履行自己的義務來促進人權盡責的實施、企業合規和人權盡責的關系、人權盡責的責任主體和義務主體等問題進行了探讨。

南開大學法學院講師賈卓威博士對許俊偉博士的論文從文字表達、邏輯脈絡、行文思路和主要觀點等方面進行了分析點評,肯定了文章的問題導向、辯證法的思考路徑,同時也對發展權的生成過程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bevictor伟德官网孫萌教授進行總結,她表示傾聽各位報告者和與談人精彩的發言,收獲頗多,青年學者展現出來認真态度和專業能力,值得深思。同時,她指出人權研究要夯實制度自信,理清思路,思考自身特色,構建我們自己的框架,不能盲從西方國家構建框架,要梳理我們的人權理論和實踐。

議題二:人權的學術想象力

報告環節

第二議題由bevictor伟德官网編輯闫姿含老師主持。四位學者圍繞着“人權的學術想象力”主題進行了全面深刻的探讨。

東南大學法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劉錦圍繞着基因利用的雙重特征、邏輯證成、構成範圍、行使邊界四個主題進行發言,他認為應該處理好科研自由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強調從運用比例原則去考慮公共公益應用與私權保障之間的利益協調。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的何苗副教授就如何發揮人權保障在生态環境中的功用展開論述,并通過基于人權的方法來探尋生命共同體的實現路徑,進一步論證了經營人權的方法來保護環境的可能性的路徑。

東南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龔珊珊提出了四點問題:第一在新興傳播通訊技術的變遷引發的知識産權與言論自由之間的沖突是什麼?第二如何引發的?第三表權界限該如何确定,相較傳統時代是否發生改變?最後解決沖突的思路與方向是什麼?圍繞着這四點問題,她以數字時代知識産權與言論自由的沖突問題為主題進行了綜合報告。

來自吉林大學法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張旭認為,人權可以為算法治理提供理論和能力的約束,通過人權角度來看待算法治理,能夠為數字企業提供合規指引,也能為學界争取國際話語權。


與談環節

四位學者報告之後,四位與談人就此也提出了自己觀點。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姿含指出,研究基因人格權主要從三個方面努力,首先找準研究方法,其次做好學術梳理,最後講好中國基因故事或者基因權利保障故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廣德認為,從人權和環境保護發展的曆史曆程來看,環境保護運動理念吸收了一些非常具體的傳統人權觀念,尤其是政治權利和自由權利,此外還包括社會權等。同時也就權利的本質和權利的價值問題進行了探讨。

來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的鄭海平副教授認為,龔珊珊博士的論文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具有新意,但在問題深度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圍繞核心話題進行研究,增加具體案例并進行分析,參考外國立法和判例将會更有收獲。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員程瑩認為張旭博士的報告邏輯清晰,同時也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要強調問題意識,在算法透明、算法問責、落實群體、數字安全的現有框架下,從人權法的視角出發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相應内容。

針對第二議題,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的李紅勃教授進行了總結發言。他指出,提出學術的想象力有兩個背景。第一,從中國來說,之所以需要想象力,因為遇到新問題,或者說進入新的階段。第二,因為人類面臨着人權的新挑戰。李紅勃教授又分别對四位學者的報告進行了一一點評,表示肯定并提出了改進建議。

在自由讨論環節,與會學者繼續針對報告和評議内容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議題三:人權的實證問題

報告環節

第三個議題由bevictor伟德官网師資博士後夏江皓老師主持。四位學者圍繞着“人權的實證問題”主題進行了全面深刻的探讨。

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碩士研究生王董娜在其“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人權進路”的報告中指出,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出發,以制度理論下的國民互動方式為分析工具,揭示出農村老年人在制度變遷當中的角色演變,即從一個被動的救濟者轉換為權利主體,權利内容主要是從保障低階的生存權到注重高階的發展權。制度變遷的本質,是讓每一個農村老年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天津市人民檢察院陸旭檢察官在其“‘外逃型’刑事缺席審判中權利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的報告中指出,在缺席審判制度構建與适用中,應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在此基礎上來對權力進行合理的限制,從而實現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動态平衡。訴訟權利的保障應結合我國現有的制度并貫穿缺席審判的審前、審中和審後各個階段,在知情權、辯護權、上訴權、異議權方面進行細化的制度設計。

西南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李勇博士生的報告以“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婦女解放思想的倫理特征”為題,從曆史性的視角出發,分縱橫兩個脈絡,揭示了中國共産黨的婦女解放思想的主導性倫理存在着從政治倫理向關懷倫理轉變的曆史性的更疊。中國的婦女作為革命和建設的重要力量,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實現了自身的解放。将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婦女解放也必将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吉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陳洪磊在題為“反家庭暴力法司法适用的5年觀察樣式問題及其破解”的報告指出,家庭暴力的主體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和同居者。家暴類型有身體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舉證類型中,間接證據比較多而直接證據比較少。他認為應對法律中的相關概念進行統一理解,處理好家庭暴力與離婚之間的适用關系、彌補對監護人資格的撤銷與恢複制度的缺失,以規範《反家庭暴力法》的司法适用。


與談環節

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研究生賀萬裕指出,王董娜提出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中的人權視角和制度經濟學及國民互動方式的分析框架,為制度變遷過程中人權邏輯的政策提供了社會科學的支持。雙軌制的養老保障制度合乎“帕托最優”,但以社會的整體最大福利作為标準不利于保障人權。

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研究生孫圓圓指出,陸旭檢察官在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基礎上提出的四個權利,即知情權、辯護權、上訴權、異議權,應注重從訴訟權利體系的整體出發,從而完善權利内部邏輯,完成權利保障體系的構建,并且如果能多論述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會更佳。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鄧麗副研究員指出,李勇的報告史料豐富,選題非常富有想象力。倫理關懷本質上是人的需求,對女性權益的關注彰顯了一種性别視角,但較難厘清倫理、政治倫理和關懷倫理的概念和邏輯關系。

中華女子學院法學系林建軍教授指出,陳洪磊的研究方法科學并提供了有效可行的專業建議,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存在研究不聚焦的問題,并且認定暴力行為的成立與施暴人既往表現無關,既往的表現隻是追究施暴人法律責任時減輕或加重處罰的考慮因素。

bevictor伟德官网劉小楠教授對議題作總結發言。她指出,年輕學者報告十分精彩,與談人的評論具體敏銳、意見中肯。王董娜同學以國民互動的分析框架從人權視角得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結論,李勇同學也做了一個百年的曆史性研究,但我們要警惕關懷話語,因為它可能會表現法律政策裡面的一種父愛主義,并且可能構成一種歧視。陳洪磊同學所提的配套制度等實施的問題使我們反思《反家暴法》的實施有待進一步的努力和完善。陸旭檢察官強調的堅持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并重,人缺席而權利不缺席的論述都是非常價值的人權理念。

在自由讨論環節,與會學者繼續針對報告和評議内容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議題四:人權的國際視野

報告環節

第四個議題由bevictor伟德官网編輯老師主持。四位學者圍繞“人權的國際視野”展開報告。

吉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魏曉旭以“強迫勞動國際法規制的社會價值和規範尺度”為題,圍繞社會價值、規範适用展開報告。傳統的奴隸制、現代奴隸制中的人口販運和強迫勞動等共同組成了國際法規制剝削的網絡。展望未來,我們需要守正和創新。守正堅持規制剝削,同時呼籲合作。創新需要對人權價值的深化對現實的回應,需要考慮法律規則和現實之間的關系,從而不斷調整對強迫勞動的規制。

中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王欣怡以“疫苗全球共享與公平分配的正當性基礎”為題展開報告她認為,作為期限内供應量有限的公共産品,疫苗的分配和使用容易落入“公地悲劇”。補強的全球正義理論堅持“博愛”“安全、穩定與發展”“得失之間的适度”“實質正義”的原則,要求在世界範圍内合理布局和配置資源、解決不平衡和不平等的問題,體現為各國對疫苗的分配和占有在比例上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四川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講師闫晉的報告以“卡特政府對盟國人權外交政策的緣起與特點”為題,指出1977年卡特政府上台是美國将人權作為美國國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的開端。美國在對盟國實施人權外交,例如針對韓國高層開展積極的“安靜外交”,揭示出美國人權外交的根本目的在于推進美式價值觀、實現美國的冷戰戰略利益,而非促進對象國人權。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馬舒騰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普遍定期審議中成員國提出建議的動力因素分析”為題作出報告,以建議提出國與受審議國之間的差異性因素、建議提出國的因素、受審國自身的因素作為假設,将指标量化進行定量統計的相關性分析并驗證結果,最終證實了該機制中,國家提出建議的動力因素是受審議國的人權狀況,而非着眼于外交關系抑或自身的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态考量。


與談環節

山東大學法學院助理研究員田立博士指出,魏曉旭在報告中把規範制度部分提到社會價值部分的前面,整個篇章布局會更好。其次要避免非學術性語言的使用。再次,國際勞工組織不太适合跟人權等同或者挂鈎。最後,社會價值剝削規範網絡構成相對形成了一個創新的體系。

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李子瑾副教授指出,王欣怡的文章選題非常前沿,是非常急迫的國際法上的人權話題。文章創造性提出了融合其他因素的補強全球正義理論,還通過制作示意圖解說“公地悲劇”但是這個示意圖還可以進一步完善,例如闡明各個關鍵節點以及轉折的條件。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講師遲永老師指出,闫晉的論文整體非常規範,引大量的材料,但整體創新程度有限。對此,可以找一個線索重新梳理一遍,從國際關系或從政治角度來進行研究,考慮一個共性問題或者兩者差異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找到一種新的解釋。

天津大學法學院于亮副教授指出馬舒騰的選題新穎,文獻梳理充分,定性和定量研究科學,提出和驗證假設思路非常有意義。問題是識别不同國家之間的人權差異有難度,作者運用的指标是否足以說明人權差異性值得進一步思考,國家提出建議的動力因素偶然因素還是相關的因素需要謹慎地下結論。

bevictor伟德官网楊勤活教授第四議題作總結發言。他指出,馬克思的自由觀強調人的自由的重要性,人的自由發展需要挖掘自身的潛能,從而提供勞動或者通過勞動産生創新、智慧成果。因此我們需要尊重自然,尊重每一個人的自由和人權,促進人格尊嚴平等,我們人權建設、人權發展,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在自由讨論環節,與會學者繼續針對報告和評議内容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閉幕總結

閉幕總結由bevictor伟德官网編輯李若愚老師主持,bevictor伟德官网夏吟蘭教授發表了緻辭,bevictor伟德官网講師楊博超老師進行了下屆論壇籌辦說明。

夏吟蘭教授閉幕緻辭圍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紅色傳承,後繼有人。在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之際,此次論壇的青年學者在人權的中國主體性及具體的人權問題中,顯示了青年學者在傳承紅色基因、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包容的人權理論方面所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第二,内容豐富,成果豐碩。這四個議題時空彰顯了人權研究的宏大性、複雜性、綜合性。第三,發言精彩,點評到位。報告人的論文都選題新穎、論證邏輯嚴謹且具有學術創新點,點評人在予以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質疑或建議以及論文改進的方向或路徑。這是一次很好的頭腦風暴、理論交鋒。對于今天論壇,如果能夠聚焦問題、增加讨論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讨論,相信大家可以在頭腦風暴中有更多的收獲,在某一領域的研究有進一步的深化。

楊博超老師說明了下一屆論壇籌辦的事宜。他對各位老師和各位同仁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指出明年的人權青年論壇将延續一貫的風格,立足人權研究作主題研讨,同時計劃施行新的探索,包括細化組織模式、考慮設立碩博分論壇,并且依托《人權研究》季刊,設立人權青年論壇專刊,希望各位老師和各位同仁攜手并進。最後他宣布第三屆中國人權青年論壇圓滿結束。

12A3A



(文:董一帆、歐達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