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和煦,萬物複蘇。2019年3月30日至31日,由bevictor伟德官网主辦、“中國人權網”協辦的首屆“中國人權青年論壇”在京舉行。本次論壇以“新中國七十年的人權發展”為主題,旨為青年人權研究者提供開放性學術交流平台,促進中國人權研究的事業接續和精神傳承,發展中國人權研究的青年共同體和生力軍。
本屆論壇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先生,中國人權研究會副秘書長吳雷芬女士以及中國政法大學時建中副校長參加開幕式并講話。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華女子學院、南開大學、吉林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南京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浙江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廣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西南政法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來自《中國法學》《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世界經濟與政治》《人大研究》等學術期刊,以及來自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五洲傳播中心等七十餘位專家和青年學者彙聚于薊門橋畔,圍繞論壇主題展開熱烈且富有成效的深入探讨。
論壇開幕式于3月30日上午舉行,由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教授主持,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副秘書長吳雷芬女士與bevictor伟德官网特聘教授劉海年先生分别緻辭。
時建中副校長首先回顧了中國政法大學的成立背景和辦校曆程,指出中國政法大學與我國法治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在曆史進程中為國家法治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而本次中國人權青年論壇的召開也是延續了中國政法大學人權教育和人權研究開放性和公共性的品格。在本次論壇中,人權研究的老中青三代濟濟一堂,聚首于此,展示了人權研究薪火相傳的力量,體現了前輩學者的辛勤勞動和無私關懷。時建中副校長鼓勵從事人權研究的青年學者不僅要學習老一輩的知識成果,更要汲取知識、傳承精神。他強調中國政法大學将繼續為全國的青年學者,尤其是從事人權研究的青年學者提供學術資源,助力中國青年學者的成長和發展,服務于國家整體的人權戰略。
吳雷芬副秘書長在緻辭中指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本次論壇的舉辦可謂恰逢其時意義很大。70年來黨領導人民勵精圖治奮發圖強開辟了中國道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始終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和社會穩定,開辟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推進了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吳雷芬副秘書長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更加注重尊重和保障人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主法治不斷健全,基本權利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與時俱進完備的人權體系。吳雷芬副秘書長向青年人權理論研究者提出四點希望:希望青年學者正确把握研究方向,做人權事業進步的闡釋者;希望青年學者深化人權理論研究,做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構建者;希望青年學者積極參與對外交流,做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傳播者;希望青年學者能潛心學術,做良好治學品德的傳承者。
劉海年教授對論壇的順利召開表示了祝賀,指出在國際社會人權主流化趨勢的背景下,舉辦首屆中國人權青年論壇具有重要意義。劉海年教授指出,人權保障與社會主義事業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劉海年教授對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以來人權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進行了簡要概括,強調我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既有艱辛也有成就。劉海年教授提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高的要求,為這些要求提供法治保障,是新時代賦予人權研究學者責無旁貸的曆史任務。青年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知識結構新、接受新生事物快、創造力強,在人權研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劉海年教授強調,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人權的理論研究和制度建設,對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做出了新的闡述,人權研究學者要認真學習并以此為準則,推動我國人權事業更好地發展。
頒獎典禮由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班文戰教授主持并宣讀優秀論文獲獎名單,李君如副校長、吳雷芬女士、劉海年教授、時建中教授、馬長山教授、張偉教授和蘭芳主編分别為優秀論文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獲得者頒獎,表達了對獲獎人員的祝賀和收獲交流碩果的殷切期待。
在主旨演講階段,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先生以《中國人權研究的新課題與青年學者的使命》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李君如先生介紹了人權理論界的四位創造者、研究者和引領者,包括陳獨秀先生、李步雲先生、劉海年先生和徐顯明教授——四位學者正好處在舊中國、新中國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三個不同的年代,在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和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這三座曆史裡程碑背景下,成長為人權學者。當代青年出生在中國最好的曆史時期,應該在奮鬥中放飛青春的夢想。李君如先生勉勵青年學者,青年和青春相伴,青春是用來奮鬥的,青年學者要牢記“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要從中國的曆史中走過來、走出來,開創中國更美好新的前景。李君如先生強調,中國人權事業已進入新時代,青年學者要承擔起曆史和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偉大事業,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偉大事業,是決勝進入小康社會、國家新征程的人權事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權事業。最後,李君如先生就中國人權研究新課題提出了幾點建議,即要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中國特色人權道路;總結經驗,建構中國特色理論體系;研究人權現實問題,解決創新遇到的挑戰;加強國際交流,增強人權國際話語權;普及基本知識,提高國民特别是領導幹部的人權素養。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華東政法大學馬長山教授以《智慧時代的人權挑戰與應對》為題,發表主旨演講。馬長山教授指出,智慧時代的對人權帶來了很多挑戰。當今社會是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交叉融合疊代發展的社會,信息和數據變成重要的生産要素,算法将會主導社會的方方面面,傳統人權觀面臨一定挑戰,具體表現為新型人權不斷湧現。馬長山教授指出,一方面,隐私權等問題以傳統理論、傳統方法、傳統思維方式無法解決;另一方面,黑箱社會、數字鴻溝帶來的新問題批量出現。這些挑戰呈現出四個特點:系統性和機制性,隐蔽性和客觀性,耐受性和非對稱性,以及泛載性和覆蓋性。馬長山教授強調,為了應對上述挑戰,要重新對人權進行定位。馬長山教授強調信息是一種新的人權,而且是第四代人權,理由有三:其一,人變成全面信息化數字化的存在,人權也應該随着人的性質改變而信息化數字化;其二,權利的形态的數據化、信息化,融入大量的信息法益;其三,社會結構發生重大改變,從國家社會二元結構走向新的社會結構,出現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保護方法要立足雙層空間,重視技術策略,保護機制也要立足國家社會二分基礎之上。
大會發言由班文戰教授主持。首位報告的是來自西南政法大學張玉潔老師,她以《安樂死合法性争論的權利理論解讀:選擇論的較優答卷》為題,對文章寫作背景、安樂死的概念分類和合法的安樂死範圍等進行介紹,詳細解讀了幾種安樂死合法性争論的權利理論,最終得出結論認為選擇論是較優答卷。西南政法大學講師周力肯定了從具體議題到權利話語再上升為政治哲學的研究進路,但同時也對從政治哲學上讨論人權是否有助于人權問題的解決提出疑問。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錢錦宇認為張玉潔老師分析評述了主流理論的不足,意圖探索出新的理論——選擇論,是回歸權利哲學的分析,但值得商榷之處在于選擇論也暗含理論困境,如何突破值得進一步深思。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曉玲對張玉潔老師迎難而上的理論勇氣、新穎的研究視角和鮮明且開放的觀點表示贊許。

第二位發言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黨和蘋老師。在題為“死刑問題中的國家教育責任”的報告中,黨和蘋老師着眼于國際人權法視角下,探讨了死刑政策與民意的關系,以及國際法,尤其是國際人權法在此領域所扮演的角色。中國政法大學講師楊博超認為本文體現了死刑與民意之間的張力,在何種程度上對待、界定民意值得深思。吉林大學教授何志鵬提出民意并不完全出于民,在展開廢除死刑的教育之前有必要進行審慎分析。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張永和認為理論研究與實踐有一定差距,理論探讨的最佳結果并非勝負,而是共存,并對本文的研究方法、結論作出了鼓勵性的評價,建議研究将中國現實考慮在内。
本次論壇采用主論壇與分論壇相結合的方式,議程豐富、内容充實。30日下午三個分論壇同時進行,精彩紛呈。
(一)第一分論壇:人權發展的中國道路
第一分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師黨和蘋、中國政法大學石慧博士主持,以“人權發展的中國道路”為主題展開。



在第一單元“塑造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議題之下,吉林大學王垚博士作了《“預付人權觀”:理論及其批判——兼論人權的法律關系及其制度形态》的報告,王垚博士通過對理論争論進行整理,分析了四個争議點之間的邏輯關系,表達了自己關于人權的觀點和人權法律關系的認識。南開大學教授常健認為,該文理論性較強,對預付人權觀和人權法律關系的相關觀點梳理的十分清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與見解,值得肯定;建議文章進一步讨論人權來源和人權研究對象的問題,增加曆史視角。中國政法大學講師王理萬提出,人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問題是人權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問題,現階段的研究中,人權的普遍性占據了主流意識形态,但中國人權道路和人權表達其實存在特殊性;因此,特殊性該如何消解普遍性這一問題可以進行更為詳細的探讨與研究。



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生狄磊以《中國人道主義話語中的普遍人權觀——基于人道主義的中西路徑對比》為主題進行報告,詳細介紹了文章的靈感來源,并對中國人道主義的仁學基礎、西方人道主義的正當權利理論進行了對比分析,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多元文化、多元價值的推廣。中國社會科學院袁正清研究員對此進行評議,肯定了選題創新性,并提出了幾點建議。中國政法大學遲永教授則提出,塑造中國人道主義話語具有很大的意義,并建議針對中國人權價值觀的基礎進行進一步的發掘。



吉林大學魏曉旭博士在《生存權的中國表達》報告中分享了對于生存權内涵、表述、地位、權利邊界和中西區别的認識,并借鑒了憲法和日本學者的思考,提出主張生存權的主體是真正需要生存保障的人群,且這一主體本身是循環和流動的觀點。中國政法大學楊勤活教授在點評中,通過對生命權與生存權之間的差異與聯系、集體人權和個人人權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提出了在讨論一項具體權利時,要如何才能使其真正成為一項權利的疑問。中國政法大學祖昊老師也針對這一報告作出了精彩評議與回應,他首先對生存權的法律界定和生存權的中國語境進行了解讀,随後對中國話語體系中的生存權、生命權和發展權進行了區分,強調了中國在人權領域需要掌握一定的話語權,最後提出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具有特殊性,但最終會回歸到人權的主流道路上。



在第二單元“探尋中國人權發展模式”的議題之下,中央民族大學鄭毅副教授在《自治的清單: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的規範畛域》報告中分享了其研究成果,他通過對《民族區域自治法》條文進行解讀,提出了民族自治權應然結構的形成應當以協商機制為基礎,注重自治權規範畛域的時代擴充。西南政法大學張永和教授評議道,民族自治權的問題還需要具體分析,需要分地區進行讨論,在部分民族自治地區,這一問題還并不是很明顯。《人大研究》編輯曾慶輝認為,一般性探讨不能等于具體分析,在實踐中還需要對更多因素進行考量,完善對民族問題這一實踐問題進行探讨。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化國宇在《人權普遍性的仁學基礎:從〈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出發》報告中,提出人權基本的哲學基礎是人權學者基本的理論問題,并對如何處理人權的特殊标準、如何從仁學出發探讨人權的普遍性進行了分析,最後強調了人權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的觀點。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錢錦宇表示,這篇文章能夠幫助讀者了解《世界人權宣言》中的中國貢獻,對建構中國自身的人權理論體系做出了嘗試,同時探讨了以仁學為基礎的人權觀念與西方人權觀念對話的可能性,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中國政法大學張翀博士則通過對以仁為中心的禮制文明進行解讀,對該文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剖析。



武漢大學法學院講師何苗在《中國環境問題訴諸司法的權利:現狀,問題與展望》報告中,通過對中國涉及環境事務的訴權進行研究,梳理了現存問題與發展現狀,并從賦權和機制兩個層面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議。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孟慶濤指出,這篇文章有着較強的學術功底,問題意識較明顯,在賦權方面,從非政府組織、法官和公民三者進行分析與考量;在機制層面,從法律救濟機制、設立訴訟特别基金和訴費免除制度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具有針對性。首都醫科大學講師喬甯表示,文章的選題角度新穎,論述較為充分,文中提出的相應解決方法能夠促進,或是至少能夠幫助相關主體盡可能的了解訴權,值得肯定。
(二)第二分論壇:全球治理與人權保障
第二分論壇由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博士後吳園林、中國政法大學闫姿含博士主持,以“全球治理與人權保障”為主題展開。



在第一單元“國際人權議題”的主題之下,中國人民大學帥凱旋博士在《屬于國際強行法的人權規則與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效力沖突及解決》報告中首先提出,聯合國安理會直接針對個人的制裁決議與保護人權的國際強行法之間可能存在沖突,在對二者效力依據分析的基礎之上,結合歐洲等地的司法實踐和國際法委員會的研究,從四個方面闡明了沖突的可能解決途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世彥對引入國際強行法概念的必要性發表了意見,并建議以人權事務委員會的相關實踐作為研究樣本從而超越區域的局限性。浙江理工大學講師李子瑾對選題價值進行了充分肯定,并對安理會内部救濟機制表示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孫旭博士在《從基本人權保護的“對世性”看非公約難民的“補充性保護”》報告中提出,基本人權保護義務的對世性是非公約難民補充性保護的理論基礎之一,對世性基本人權認定的有限性與補充性保護的有限适用範圍相呼應。中國社會科學院孫世彥研究員對引入對世性義務以及針對難民不推回原則發表了見解。中國政法大學講師武文揚對不推回原則的覆蓋範圍,basic rights和fundamental rights的區别進行了評論。



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葉亞楠以《〈聯合國和平權利宣言〉的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為題進行報告,提出和平權利面臨“和平權否定論”和“人權膨脹論”等多方面的挑戰,并從人權主流化對和平權的确證、和平權概念性定義的确立、謀求共識基礎上對《聯合國和平權利宣言》文本的完善等七個方面為和平權的實現提供了多種路徑選擇。廣州大學陳佑武教授認為和平權大有研究空間,同時指出和平權教育應納入人權教育。南京大學羅清雲博士肯定了和平教育對推廣和平理念、樹立正确權利價值觀的作用,表達了對和平權概念和性質的看法。



在第二單元“區域人權保障”的議題之下,北京師範大學王筱博士以《歐洲人權公約第三條的法理分析及其應用》為題,代替論文作者北京師範大學邢愛芬教授和韓蓉研究生做了報告。報告以歐洲人權法院對《歐洲人權公約》第3條的解讀為基點,分析了國家義務的絕對性、積極性、酷刑與恐怖主義、虐待的基本要素與證明責任、不推回原則,并闡明了《歐洲人權公約》對其成員國、非成員國,以及其他國際機構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朱曉青研究員肯定了通過案例解讀公約的可取之處,建議作者更加全面地梳理歐洲人權法院對公約第三條适用的曆史演進和發展變化。中共中央黨校報刊社副主任戴菁肯定了反酷刑問題的時代意義,,并建議作者就如何預防酷刑,如何在反酷刑中平衡國家利益和個人權利方面提供具體建議。



西南政法大學李崇濤博士發表了題為《在法庭安全與公正審判之間:刑事庭審中的“法庭囚籠”問題研究——以歐洲人權法院判例為中心》的演講,提出歐洲人權法院認為“鐵籠被告席”有辱被告人的人格尊嚴及其公正審判權,“玻璃艙被告席”也有可能違反《歐洲人權公約》第3條、第6條的規定。以此為基礎,李博士針對國内現狀對我國形态不一的被告席提出了相應的反思與建議。中國政法大學班文戰教授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論文觀點進行評述,建議在比較研究中加強國際視野,在解決中國問題時将中國的審判習慣和固有文化等因素考慮在内。中國政法大學李若愚博士在此研究成果進行肯定的同時,也分析了最低嚴重标準、比例原則的适用,《歐洲人權公約》第3條、第6條對我國的啟示等問題。
(三)第三分論壇:新興人權與特定群體權利保障
第三分論壇由南開大學講師賈卓威、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李廣德主持,聚焦“新興人權與特定群體權利保障”的主題。
在第一單元“新興人權”的議題下,西南政法大學徐豔霞博士在《信息無障礙權實現的困境與破解路徑》一文中,通過對信息無障礙權概念的發展曆程和内涵進行梳理,對現階段信息無障礙權的實現困境和對策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對于信息無障礙權的主體的新理解。《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教授評認為該選題新銳、視角獨特,并就如何運用更加有創新性的論證方式、提升理論深度提出了建議。西南政法大學講師尚海明認為,這篇論文圍繞信息無障礙權的内涵、權利主體、内容和發展現狀展開,其中關于互聯網時代獲取信息鴻溝加劇問題和權利主體多樣性的論述頗具新意,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西南政法大學郭新政博士作了以《作為人權的碳排放權》為題的報告,郭博士從國際法的角度、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氣候正義的視角分析了碳排放權的人權屬性,并對碳排放權的理論危機和現實困境進行了論證。山東大學李忠夏教授對該篇論文進行了肯定,并就如何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路提出了建議。福建農林大學張富利副教授評議認為,碳排放權是人權領域中的新興問題,但可能與國際關系聯系較為緊密,而碳排放權本身的經濟屬性不應被否定,這種敢于研究的态度值得鼓勵。



吉林大學楊學科博士在《揭開人權灰姑娘的面紗:科學權之科學福利權》中闡述了自己的選題思路,并提及了科學福利權與知識産權以及生物科技發展之間的聯系,分析了科學福利權面臨的規範張力和發展困境的雙重問題。吉林大學副教授劉紅臻指出道,這篇論文有着突出的問題意識,它不僅涉及到了科學技術對于人權的挑戰和影響,更涉及到了科學技術發展本身的人權屬性,即科學發展的利益的公平分享問題。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後劉秋岑在劉紅臻教授點評的基礎上,再次肯定了文章的選題價值,并提出科學權與文化權的區分邊界問題。



在第二單元“特定群體權利保障”的議題下,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郭曉飛報告了其在《正當程序與平等保護的雙螺旋結構——對美國一起同性婚姻案件憲法争議的解讀》一文中的核心觀點,文章從美國奧伯格費爾案的判決入手,分析了肯尼迪大法官平等的尊嚴學說,其将正當程序與平等融合在一起,将婚姻權擴展至同性伴侶之間;同時,該文還詳細解讀了此案件的憲法争議引發出了多層次的思考。中央黨校張曉玲教授評議認為,這篇文章回應了社會上新的關切,即如何解決同性戀群體的權利問題。同性婚姻的去罪化其實并非法律問題,而是價值選擇的問題。從人權保障的角度上看,同性戀作為人類的一份子、一個重要的群體,有無結婚的權利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徐爽提出,同性婚姻實際上是對傳統婚姻觀的沖擊,因此同性婚姻合憲問題一直存在困境;同性婚姻的平等權其實正是憲法權利的突破,因為本質是将其作為了憲法權利之下的基本權利。



浙江師範大學講師段知壯以《國家法對親密關系的介入方式及限度探析——以艾滋病感染者對性伴及配偶的告知義務為中心》為題進行了報告,該文以艾滋病感染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在家庭和婚姻領域的告知義務和知曉權進行了探讨,并運用田野調查的方法,更為直觀地對國家法介入親密關系的方式和限度進行了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孫萌副教授評價道,這一選題具有跨學科的視角,以人權的角度去解讀法律,雖然文章本身沒有論述問題的解決方案,但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極具價值。西南石油大學講師王浩認為,該文研究方法新穎,通過對主體、程序、責任問題的詳細論述,分析了國家介入親密關系的範圍、限度和方式,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



浙江農林大學講師羅清以《一部法律的誕生:中國反家庭暴力立法的三重叙事》為題,介紹了家庭暴力術語的出現及發展曆程,并對反家庭暴力立法過程中民間、婦聯和國家立法機關三類主體叙事關鍵詞的區别進行分析,直觀地展現出了反家庭暴力立法的三重叙事結構。中華女子學院教授林建軍指出,《反家庭暴力法》是家庭關系立法的窗口,其立法過程的三重叙事其實也有互相交疊绾合之處,并最終形成了一重叙事,構成了國家重視家庭暴力、并就反家暴承擔相關責任的現狀與發展前景。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官助理王靜姝則以司法實踐的角度,對反家庭暴力的民事程序和證據問題進行了探讨,同時表達了對完善反家暴立法和相關規章條例的期望。

31日上午的會議由中國政法大學劉小楠教授主持。《中國法學》總編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新寶先生發表了題為“法學研究方法和論文寫作”的主題演講。張新寶教授從選題、寫法和發表方面探讨了人權研究與寫作的三個問題。第一,選題方面,要與中國的實踐密切結合,回應社會的關注、群衆的關切、領導的重視;與中國的法制,特别是民事、刑事等部門法制相結合;并且要集中讨論一些熱點和突出問題。第二,寫作方面,要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與嚴謹的治學态度;要使用一手研究資料,注釋來源須準确。第三,發表方面,多與期刊編輯溝通,保持暢通的信息交流;在重大時間節點上集中發表紀念文章等。




在青年學者代表彙報環節,西南政法大學法學本科生狄磊、武漢大學講師何苗代表第一分論壇對中國人權話語體系中各具體議題的研究成果進行概括,并總結出青年學者面臨的共同問題、相似的研究模式以及縱深發展的研究趨勢。浙江理工大學講師李子瑾代表第二分論壇從核心觀點、論證過程、研究亮點和評議意見等方面對本會場的五篇文章進行介紹,這些研究具有前沿的話題、廣泛的視角、深入的分析和開放的讨論,放眼全球、心系神州。浙江農林大學講師羅清代表第三分論壇對信息無障礙權、碳排放權和科學福利權三種新興人權在理論和制度上的建構加以總結,并對同性戀者、艾滋病感染者和家庭暴力受暴者的權利保障問題上的科研成果進行歸納。
在專家寄語環節,有九位從事人權研究、法學研究的專家和學者,就人權青年論壇的舉辦和青年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表達了鼓勵與期許。

bevictor伟德官网特聘教授劉海年先生指出,我國在國際人權領域的話語權是從必須到必然的過程,要争取填補國際人權領域的空白,對人權宣言和人權公約作出自己的解釋。我們要在總結國家曆史和現實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家民族提供的資源,積極發揮主動作用,擴大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影響力。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張永和分享了自己和同輩學者青年時期在嘉陵江邊、歌樂山下的讀書治學曆程,可謂風華正茂、激揚文字,勉勵後輩的青年新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勤學苦練、嚴謹科研,後浪推前浪,做出更大的學術貢獻。

南開大學教授常健提出,當代青年承擔的曆史任務更加嚴峻,但創新能力尚須提高,對西方理論的挑戰和質疑不足,知識碎片化整合不夠,應當從真正的問題出發增強研究能力。建議青年學者不要盲目崇拜理論,不要局限于狹隘的學科劃分,要充分的挖掘資料,提出具有學術價值的觀點。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教授指出:第一,研究要有客觀性,對學術存有敬畏之心;第二,研究應具備問題性,避免假、空、浮的問題,避免闡釋常識,研究有意義、有價值的主流性問題;第三,研究要有中國性,以多元化的世界觀裁剪中國現實,提煉和解決中國問題;第四,研究要有擔當性,先有研究後出結論,不能為論證而論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曉青從三個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第一,人權研究要持之以恒,要有韌性。第二,要有開拓的精神,通過考察、探索、思考、辨析,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人雲亦雲。第三,要以開放的心态和方法進行研究,通過交流開闊視野,從不同的學術觀點中獲取啟發。

廣州大學教授陳佑武首先對各位“首屆中國人權青年論壇”的獲獎者表示祝賀,激勵他們在人權研究上進一步作為,肩負起更多責任;其次對論壇主辦方中國政法大學表示感謝,認為本次論壇具有開創性、意義深遠;最後誠摯邀請各位專家學者到廣州去指導交流。

山東大學教授李忠夏提出了三點見解:第一,警惕人權泛化問題,如果什麼都是人權,可能導緻人權什麼都不是。第二,恪守法學的立場,要把人權研究與法學的具體領域相聯系。第三,保持開放心态,人權是多學科的、跨領域的,實踐性強,人權研究應當面向現實、面向經驗。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錢錦宇分享了三點人權研究的體悟:一是在學術研究的規劃和定位中,可以結合地域塑造獨特的學術競争優勢;二是以方法的創新提升研究質量,在法教義學的基礎上采用新興、多維的研究方法;三是交流平台和研究共同體的塑造大有裨益,号召大家為國家之富強、民族之崛起持續努力。

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紅臻首先表示前輩和師長的發言和青年新銳的思想使其受益良多,建議研究者在官方主流話語的标尺和框架體系範圍之内,通過具體權利的研究撬動體制的改革和制度的變遷,并表示共同體中很多跨學科的師友和同道為人權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勉勵大家共同進步。
中國政法大學楊勤活教授主持論壇閉幕式,對本次會議進行了回首和展望。

中國政法大學講師王理萬代表主辦方就論壇的創辦初衷和籌備情況作出介紹,表示從倡議到征文到評審,再到論壇召開,凝結了大量的前輩師長們的心血;并表示希望“中國人權青年論壇”成為一個常設性的平台,持續開辦下去,在論文發表、專著出版、交流訪學等多方面為青年人提供幫助,共建青年人權學術的生力軍和共同體。

五洲傳播中心網絡融媒體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權網負責人于學東先生在閉幕式中緻辭。他指出兩天來來自全國多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聚首北京,圍繞論壇主題“新中國七十年的人權發展”進行了充分的對話和研讨,取得了豐碩成果,論壇已經成為聯系和彙聚青年人權學者鼓勵創新、獎勵厚學的重要陣地。中國人權網願繼續與大家一道,守正創新、紮實推進,共同為推動中國和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最後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偉緻閉幕詞。他回顧了人權研究的發展曆程,對中宣部和教育部各位領導的巨大支持表示感謝,對師長前輩的無私付出表示敬意。張偉教授對本次論壇中為人權研究和人權教育發展提供的寶貴經驗的專家學者表達感謝,并表示bevictor伟德官网作為主辦方,将進一步完善籌辦機制,為大家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同時勉勵青年學者将科學研究的目光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讓青春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光彩。
31日下午,青年學者圓桌論壇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科研樓舉行。

《世界經濟與政治》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袁正清以《如何發現好的稿件:一個編輯的經驗》為主題,為現場的青年學者、學界同仁們分享了自己在審稿中發現的一些問題。袁正清教授表示,學者們有發表論文的壓力,自己作為編輯也有挑選稿件、辦好雜志的壓力。一篇好的論文需要有創新性,也要有問題意識,因此需要作者想到一個問題,通過閱讀和查找現有資料和文獻,去擴展這個問題,并得出具有創新性的自己的觀點或結論。創新不僅需要體現在撰寫論文中,也要體現在做論文翻譯的過程中,因為翻譯本身是一種消化的過程,需要譯者對其進行回顧與批評,而學術批評的本身也能夠促進創新。除此之外,袁老師還對如何進行投稿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即投稿時要注意雜志的要求,接到用稿通知和修改通知時要及時回複、及時溝通等。最後,袁老師也表達了對創辦好雜志、撰寫好文章的期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孫世彥以《人權研究和資料收集方法》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孫世彥教授提出,在法學研究初期,因為沒有法條和法律實踐可供學習,學界的研究多重思辨、重觀點而輕實證。現階段我國法治建設已較為成熟,因此法學研究、人權研究需要重視對法律規則和實踐等第一手資料的分析,同時也要掌握第二手資料,即已有研究成果的總結與分析。對于法律規則的研究,既要關注其産生的經濟、政治、社會背景和其立法過程,也要重視法律實踐,因此要多閱讀案例,從而更好地認識法律規則,更好地了解立法目的和立法宗旨。孫老師表示,對于人權中任何一項具體權利的研究都需要理論與實踐、國内與國際相結合,方能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之下,真正為中國法治狀況的研究做出貢獻。
在随後的自由讨論環節中,羅清博士、李崇濤博士、魏曉旭博士、賈卓威博士和孫萌教授先後發言,提出了相關的疑問,并表達了自己關于人權研究方面的觀點和看法,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思想激蕩、智慧閃耀。在兩個多小時的讨論後,首屆人權青年論壇完成全部議程,圓滿結束。

本屆論壇雖落下帷幕,但人權研究中薪火相傳的精神必将鼓舞着每一位青年學者,激發他們為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本次人權青年論壇隻是起點,将有更多青年學者以論壇為平台,加入到人權研究的學術共同體之中,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研究道理,共同為中國人權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