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日上午10時,第355期全球人權論壇系列講座于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科研樓A209舉辦。現任聯合國教科組組織和平學教席,和平學研究所所長的劉成教授,為我院同學作了題為“全球化世界的和平建設”的精彩講座。

首先,劉教授向大家介紹了四種宗教、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模式,包括了單一、多樣、互動和融合模式。單一模式,指某個主體表現得極為強勢,其他主體屈從于其之下。多樣模式,指各個主體發展狀況差不多,這個階段容易發生戰争、沖突。互動模式,指出現矛盾時,各個主體相互學習、研讨并解決問題。融合模式,指文化、宗教、民族依然存在,但在它們之上存在更高的經濟、生态、網絡的共同體。上述的四種模式,反應了人類社會從單一性到多樣性,最後走向一緻性的發展趨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話是不同人類社會合作的重要模式。
接着,劉教授以聯合國關于世界兒童和平與非暴力的十年規劃為例,提出正義和平理論:如果你想要和平,必須以和平的方式實現。和平的文化隻能通過非暴力的方式實現,其目标與路徑是相一緻的。然後,劉教授進一步地闡述了“達到”的力量和“超越”的力量。前者指不含暴力的,用于維持自己生命、實現目标和達到人生價值的生命能量、潛能和動力。後者指包含暴力的,具備過多的攻擊力,超過了生存的必要的力量。對于人權的研究,就是探尋如何把“超越”的力量轉化為“達到”的力量。此外,劉教授還詳細地講解了由“直接暴力”、“文化暴力”、“結構暴力”所組成的暴力三角,以及消極和平與積極和平的概念。
最後,劉教授發表了他對世界和平的展望。通向和平之路,存在着理解、容忍、接受、珍視、聯合的不同階段。他期盼存在一個不可逆轉的時間節點,從該點之後,世界上将不再存在暴力。這被稱為“禁忌區模型”。提問環節,劉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同學們關于“全球化的背景下,宗教走向世俗化,年輕人如何理解宗教”,“就和平權的概念,會不會存在人權泛化的弊端?”等問題。

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鼓掌聲中圓滿結束。
撰稿人:黃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