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劉昕生:聯合國人權領域保護活動與中國實踐

來源:    發布時間:2019-03-12    點擊量:

2019年3月7日上午10時,第352期全球人權論壇系列講座于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科研樓A209舉辦。現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下屬人權咨詢委員會專家、中國聯合國協會常務理事的劉昕生大使,為我院同學作了題為“聯合國人權領域保護活動與中國實踐”的精彩講座。


首先,劉昕生大使對國際人權保護活動的曆史進行了簡要梳理。人權誕生于西方資産階級革命,在其産生後的數百年間,一直被認為是一國内政。1945年,聯合國将“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寫入了聯合國憲章。至此,人權走上國際舞台,成為國際關注的問題。

接着,劉昕生大使介紹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運行機制和人權保護實踐。人權委員會每年開一次會議,為期六個星期,主要審議全球關心的人權議題,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發展權、自決權等。會議議程包括一般性辯論、拟定決議草案、召開會議通過草案、對專題領域内的人權問題提出看法并進行後續活動等。聯合國大會第32/130号決議賦予了人權委員會審議由于外國侵略占領而發生的大規模粗暴侵犯人權事件的職權。委員會先後審議了智利、柬埔寨、阿富汗等國家的國别人權問題,“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大力推廣這一職能。

随後,劉昕生大使詳細講解了中國參與國際人權保護的活動。文革前後,國内對人權諱莫如深。1986年7月,中國政府肯定人權是一面旗幟,也可以讨論,國内的人權研究和活動有所發展。1989年,西方國家以北京春夏之交發生的政治風波為由,在國際層面孤立中國。1990年3月,西方國家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第一次提出反華提案,幹涉中國内政,遭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人權委員會會議以17票贊成,15票反對,11票棄權通過中國提出的動議,否決了美國等國的這一議案。在随後的長期鬥争中,中國代表團通過程序鬥争、政治外交等方式,先後連續11次挫敗了西方國家提出的“中國人權狀況”議案,取得人權鬥争的勝利。

最後,劉昕生大使耐心地回答了同學們關于“聯合國人權機構的改革方向”、“咨詢委員會的研究成果如何轉化為人權實踐”等問題。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鼓掌聲中圓滿結束。


撰稿人:黃家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