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上午9時45分,全球人權論壇系列講座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線上舉行。

原中國駐塞浦路斯共和國大使、現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咨詢委員會人權專家劉昕生為bevictor伟德官网師生帶來“中國參與聯合國人權領域活動的實踐”專題講座,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教授主持本次講座。
講座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中國在聯合國人權領域活動的參與及發展曆程,對了解我國在國際人權保護方面的參與狀況、思考未來發展等頗具意義。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成立後,一直面臨着“聯合國與各主權國家在人權保護上的關系”“聯合國可否審議國家内部人權狀況”等理論與實踐問題,此前其一直堅持不幹涉内政原則。至1974,對智利政變中人權問題的審議開啟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審議國别人權的實踐。1977年聯合國大會優先關注與審議“大規模侵犯人權現象”的決議,為聯合國關注各國内部的人權問題賦予正當性基礎。80年代,人權委員會又相繼審議了智利、柬埔寨、阿富汗等國别人權問題。冷戰結束後,西方占據國際人權領域優勢地位,發展中國家再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則相對被動,西方國家在人權委員會先後通過30多個關于發展中國家的決議,對後者施加政治壓力。
中國參與聯合國人權領域活動經曆了複雜的過程。自1950年被剝奪聯合國合法席位後,中國長期遊離于聯合國活動外。1971年恢複席位,但此時對人權活動的參與程度不高,基本隻參與安理會問題的讨論。80年代,在改革開放影響下,中國對聯合國事務的參與逐步擴大,主要聚焦于經濟活動方面。1982年,中國競選成為人權委員會成員國,并持續每三年連選連任。
外交部為對中國參與人權活動的立場表明發揮了重要作用。1986年12月10日,在紀念“人權兩公約”通過20周年的聯合國大會上,丁原洪大使第一次做出正式的國際講話,宣講中國政府贊賞和支持聯合國人權活動的立場。此外,1986年第23期《世界知識》雜志以北大法律系邵津副教授名義發表《高舉人權旗幟》文章,闡述中國政府人權問題的立場,向國民傳播了國家人權思想。這反映出中國人權領域活動的積極變化。
但不久後,因中國的國内人權活動遭遇了曲折,自1990年至2004年,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先後11次提出反華提案,均被中國以“不采取行動動議”的方式挫敗。由此打破了西方國家利用人權問題譴責中國,幹擾和破壞中國發展的圖謀。
涉華提案并未影響中國對國際人權活動的積極配合與貢獻。中國本着負責人大國的精神,支持國際人權保護活動,積極參與了聯合國各人權機制活動,遵守機制的程序,開展平等合作,履行了相關責任。為發展國際人權理論和人權理念做出了本國貢獻。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多邊外交和參與國際人權領域的活動,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一方面,随着中國崛起、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際地位提高,發展經驗逐漸積累,國際合作與人權治理的話語權提高,在人權保護方面做出了新嘗試。而國際人權事業的創新、進化與發展;發展中國家力量和影響加強:西方在人權方面的困境等狀況均為中國在國際人權領域的參與提供了新機遇。
另一方面,國際人權活動中也存在不少新挑戰。世界多極化、全球化增加了不确定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期待提高,西方仍堅持人權對抗的“冷戰”思維等等,這些都要求中國以謹慎的态度應對國際人權活動的新動向、新内容,努力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利益。
當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中,中國通過組織邊會,提出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決議等,表明自身立場,堅定為世界範圍的人權發展做貢獻,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并履行了應有的責任擔當。在國際人權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發展和成就。
劉昕生大使認為,中國參與聯合國人權領域活動的實踐經曆了較長的發展曆程,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當前正處于“有所作為”甚至“大有作為”的形勢下,并表達了對中國能在該領域取得新的更高成就的期望。

同學們反響熱烈,紛紛互動提問,劉昕生大使一一耐心解答,講座在積極踴躍的氛圍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