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通訊】何志鵬:中國人權話語錨點的探索

來源:    發布時間:2022-11-27    點擊量:

2022年10月6日上午9時45分,全球人權論壇系列講座第四講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線上舉行。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何志鵬教授為bevictor伟德官网師生帶來以“中國人權話語錨點的探索”為主題的講座,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教授主持本次講座。



本次講座内容詳實,主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展開:人權的中國理論構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既有研究的檢視、人權的西方理論、中西方人權制度對比以及中國人權理論的構建。

一、人權的中國理論是否必要及可能?

首先,何教授探讨了構建中國人權理論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内在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等方面大量學習西方經驗,全盤接受和遵守由歐美國家建立的國際話語體系和規則,缺乏反思和批判,沒有自己的理論思想創新。步入21世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文化自覺性也随之提高,2020年提出的習近平法治思想正是我國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的表現之一。但在人權方面,中國尚未産生自己的理論架構,現有的西方人權思想也無法解釋中國的人權實踐,因此,構建人權領域的中國話語、中國理論和中國知識體系迫在眉睫。而構建中國人權理論的可能性,取決于中國人權研究學者是否具有足夠的證明資源和證明能力,這也正是探索中國人權話語錨點的努力方向。

二、既有研究的檢視

接下來,何教授向我們介紹了目前在中外學者中國人權理論構建方面的研究現狀。他總結道,國内外均有一些針對該主題的研究,但是大多不夠深刻和徹底,存在論證較為淺層、理論不成體系的情況,導緻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體現出碎片化的現象,也使得西方人權學者并不認可中國的人權道路。

三、人權的西方理論

在講座的第三部分,何教授梳理了西方人權理論的發展曆史。通過對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盧梭、康德、羅爾斯等人主張的社會契約論的介紹,何教授總結出了西方人權理論的來源與基礎。他認為,雖然西方并未就此問題達成共同的結論,但是社會契約成了西方人權、民主、法治的共同意識形态,積澱為了西方政治的底層邏輯,而該套理論與中國曆史發展和人權實踐相去甚遠。中國的人權實踐并不完美,但确實獨樹一幟,具有自身特質。因此,已有的西方理論并不能解釋中國的人權實踐,不符合中國的理論思維和文化傳統。

四、中國與西方人權制度的對比

在這一部分,何教授介紹了中西方人權結構特質的不同之處。在西方的人權結構中,公民與國家的互動主要表現為公民的索取與國家的給予,國家在人權實踐中扮演的角色是消極的;而中國的人權結構中,國家扮演的角色往往是積極的,國家主動為人民謀取幸福,人民接受政府的給予。這一根本性的區别決定了西方的人權框架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今天的中國,也進一步揭示了構建中國人權理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五、人權理論的構建

在第五部分,就中國如何構建人權理論,何教授首先說明了中國人權理論與西方人權理論可能的存在形态,他認為中國人權理論可能與西方人權理論共存,中國學者也可以在西方人權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提出一套更為包容的人權理論。接下來,何教授從基本前設、支柱性論斷及過程性推演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構想。在基本前設方面,何教授首先對作為西方人權理論基礎的社會契約論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并再次強調了中國曆史經驗、社會文化與政治結構在構建中國人權理論中的基礎作用,他認為我們必須從本國的曆史經驗出發,才能構建出可以很好闡釋中國人權實踐的理論。在支柱性論斷方面,何教授認為應當抓住中國人權實踐中人民性、黨的領導、中國的人權排序、人權種類等關鍵點。最後,何教授強調了過程性推演的在構建中國人權理論中的重要性,他認為這是連接基本前設與支柱性論斷之間的重要環節,隻有做好過程推演,才能增強理論的體系性和說服力。



最後,何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中國人權在實踐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與西方理論界進行對話和研讨的時候,還存在着諸多困難,使得中國人權話語的國際表達成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瓶頸和短闆。為此,需要探索和構建中國人權的自主知識體系,以與西方進行有效的交流和對話。這種知識體系既應當充分考慮西方政治哲學與法哲學的傳統和源流,又應當結合人類生活的曆史以及具體的社會文化境況。從對自然狀态和社會契約的反思,可以初步梳理出中國人權的理論起點,也就是中國人權話語的錨點。



在聆聽了何教授的講授後,bevictor伟德官网2022級碩士研究生就構建普世人權話語體系的可能性、中西方人權話語體系的連接點等方面向何教授進行提問,并得到了何教授的耐心解答。本次講座在師生間的積極互動後圓滿結束!

(圖文:彭雨宸、吳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