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國内合作交流

當前位置: 首頁 > 合作交流 > 國内合作交流 > 正文

中國軟實力的光明大道——貫通中國政治公正的兩面

來源:    發布時間:2014-04-16    點擊量:

    2014年4月15日上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卡内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亞太研究院通訊研究員丁學良先生應邀到訪我院并舉辦講座,為我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詳細解讀中國政治軟實力提升的進路。本次講座由張偉老師主持,徐爽老師與楊勤活老師也到場參與了研讨。

    21世紀的國際競争,更多地體現在文化投射力和示範力上,也即是所謂的軟實力。丁學良教授認為,研究中國的軟實力往何處去的問題,必須要對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怎樣借助多種渠道成長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并通過跨世紀的回顧找到問題的關鍵點,由此集中探讨今後二三十年内中國軟實力成長的陽光大道究竟指向何處。

                  

    丁教授指出道義一直是中國外交比較重視的一個維度,平等、互利一直是中國外交的根本原則。李克強總理就任講話中提出了“周邊外交新政”概念,外交新政不隻是體現在對周邊的重視程度上,有關周邊外交的一些新概念也讓人耳目一新。如親、誠、惠、容;與東盟建立命運共同體;堅持正确的義利觀,強調更多地照顧一些國家,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兩個“多”字,體現出中國願意以更加克己、施惠的态度與周邊國家相處,體現出一個仁義大國的風範。中國外交的周邊新政确實需要強化道義要素,這是做好“軟實力内功”的關鍵之一。

    通過對曆年中國最高層領導人在重大涉外活動中發言的研讀,丁教授總結了中國外交的四項基本原則,也即中國官方所向往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多樣化、寬容、自主選擇和平等參與,突出體現了一個成長中的大國和潛在強國在國際政治與外交中的自主性。他指出,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和發展模式,是人類生活的常态,也是人類未來希望之所在。多種相互競争能夠産生更多互利。寬容或包容要求各國不排斥與己方立場不同的國家,不允許以不文明的方式解決政治價值觀上的差異,要求國際關系各方均能以平等開放的心态進行對話。強國應當尊重弱國小國的自主選擇,不應将自己的意志強加另一方,弱勢國家有權拒絕強勢國家對其發号施令。無論大小、貧富、強弱,各國均有權平等參與對國際秩序的制定和修改,大國不應壟斷利益,不應剝奪他國的決策權與發言權。四原則反映了中國對國際秩序參與的不可抑制強烈訴求,道德要素相當強勁,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并代表了大部分小國、弱國、窮國的情感和意願,其中一些最重要的規範,與西方社會提倡的普世主義規範和公正觀念有着本質上的共鳴。

    中國高層領導人對政治公平的闡述,是與民衆達成真誠共鳴的一個問題,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對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的看法是高度一緻的。他說,與沉溺于近代史落後挨打的自哀相反,中國高層領導人對公平公正的國際新秩序的倡導與呼籲顯得更為合情合理。丁教授呼籲,在我國軟實力成長過程中,政治公正的國際面與國内面務必要打通。在全球化時代,國内與國際政治公正是不可孤立而言的。他引用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的話,稱中國尊重人權的态度和立場将會更有利于本國在國際共同體中地位的提高與鞏固。丁教授還引用了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伯格演講中的部分發言,提出美國必須把中國看作一個繁榮的、開放的、穩定的社會,并整合進全球體系。通過分析丁教授認為,中國要想在與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國際關系中争取更公平的對待,避免對中國國家整體利益造成不必要的挫傷,就應該在國際政治中高舉民主化旗幟的同時,在中國國内的政治生活中,推動更加明顯的民主化進步。

    在講座的最後,丁教授與與會的徐爽老師、楊勤活老師分别就憲法的國内施行路徑選擇問題、少數民族問題和南海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丁學良教授對社會學的研究特立獨行、另辟蹊徑,對觀點的論證嚴密細緻,深入淺出,在中國政治公正發展問題上提供了諸多有益的思路和角度。講座的最後,丁教授與全體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撰稿人:2013級碩士研究生戴婷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