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上午九點半,中國人權研究會副秘書長陳振功先生做客我院,并于圖書資料室A1012與我院2013級碩士生進行了關于“90年代起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曆程”的交流,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老師也參與了此次座談。值得一提的是,陳振功先生還是我院的兼職教師。
首先,陳振功先生為我們梳理了90年代以前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主要脈絡。清末有識之士在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傳播了包括“民權”在内的西方的政治思想,但并沒有特别的實踐。國民黨統治時期,人權思想在我國得到進一步傳播,政府甚至頒布了《人權保障令》,但不可避免地淪為了一紙空文。與此同時,解放區的民主政治建設與獨裁政治形成了鮮明對比,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建立了一系列制度,為今後的人權建設打下了基礎。陳先生總結認為,這些時期的人權思想、實踐零零星星,不成系統。陳振功先生認為新中國的成立是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一個重大标志,《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均規定了權利保障,初期的經濟建設也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但此後由于路線上的偏差,發動的一系列的運動使得我國人權建設出現了重大挫折。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開始提出了一些對人權的看法,但沒有完全放開。
接着,陳振功先生提到了1991年首個人權白皮書發布的時代背景和曆史意義。80年底末90年代初,由于國際、國内的一些政治風波,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制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我國改善人權,這樣既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又不利于改革開放的進程。所以,我國開始認真地思考人權,但這種思考是被動的。1991年人權白皮書從一個設想到發布耗時近2年,集合了我國優秀的哲學、曆史學、法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向世界解釋我國人權的觀點、狀況和實踐。然後,陳先生情緒激昂地給我們解釋了1991年白皮書特别是其序言的重大影響。我們首次提出“人權是一個偉大的名詞”,這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也明确了對人權的尊重、保護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标。1991年人權白皮書的發布表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開創了中國人權事業的開端,至2013年底我國已發布10個人權白皮書。中國的人權事業開始新的發展,很多專家、學者紛紛投入人權研究,翻譯、出版了大量書籍,還成立了如中國人權研究會等人權研究的組織。陳振功先生指出,我國這一階段的人權事業呈現兩個特點,一是我們主要還是在被動的應付;二是除政府活動外,非政府組織的對外人權活動也在逐步展開。
然後,陳振功先生進一步分享了他關于中國人權建設的觀點。我國不斷把尊重、保障人權寫進黨的報告、憲法、黨章、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這些都是我國人權建設的裡程碑,尊重、保障人權已成為我國的政策、原則。我國已經承認了沒有國家是沒有人權問題的,我們應該一步步向國際人權标準靠近;隻有不斷推動國内的人權建設,才能真正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但同時,人權在國内還是有一些敏感,存在争論。陳先生指出人權的普遍價值不是西方的價值,而是國際人權宣言、條約所确立的精神、原則,我們不應該把西方有時利用人權作為武器進行國際鬥争和聯合國确立的人權原則混為一談。陳先生這樣總結,國家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穩定、生活水平提高、弱勢群體保障等均與國家的人權建設分不開;如果我們越來越重視人民,人民就會越來越關心社會、民族、國家,就會推動國家各個方面的建設。
在提問環節,陳振龔先生給我們介紹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發展脈絡和相關職能。陳先生告訴我們要關心自己、關心他人,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顧及他人、社會的感受;勉勵我們好好學習,在研究國際人權法的同時要多關注國内人權事業的發展。
(撰稿人: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