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國内合作交流

當前位置: 首頁 > 合作交流 > 國内合作交流 > 正文

【講座】單純:懼恨異己——人權侵害的文化根源

來源:    發布時間:2021-05-18    點擊量:

2021513日上午10時,bevictor伟德官网邀請即将榮休的單純教授為學院師生舉辦了一場題為“懼恨異己——人權侵害的文化根源”的講座。本次講座于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科研樓B211會議室舉辦。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教授擔任主持人。 


F9C1

張偉教授首先感謝了單純教授多年來對bevictor伟德官网的鼎力支持和卓越貢獻,并為單純教授舉辦了獻花儀式,恭祝單純教授榮休之喜,同時指出,單純教授仍然會與bevictor伟德官网的廣大師生們站在一起,一同在學術的事業上奮鬥。單純教授在講座之初首先提出了人權概念的兩種分類方法,從譜系學的意義上,人權可以分為道德權利、基本權利、列舉權利;在拓撲學的意義上,人權則包含着自由、尊嚴、博愛、團結等重要價值内涵。單純教授進而指出,西方人的觀念總是二元對立的,例如在古代思想舞台上與柏拉圖對立的“他者”,是他的學生亞裡士多德。在宗教和意識形态中的“他者”則呈現為一種更為具體的“異己”——人是神的異己,極權是民主的異己。在自我和他者、自己和異己的對立關系中,雙方都有着一種相互的懼恨情節,這就是懼恨異己(xenophobia)。

這種心态在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文明中就有明顯的例證。對于東方的埃及人,希臘一方面懷有懼怕的心态,希望在軍事上拉攏;另一方面又對這些人及其文化充滿好奇和羨慕。單純教授認為,Xenophobia一詞在漢語翻譯中稱為仇外心理,但實際上是不完整的,因為與仇恨異己相對應的還有一種好奇的心态。必須聯系古希臘人的曆史經驗來理解Xenophobia的含義,其中xeno指人的相異性,phobia則含有愛恨交集的意思。崇拜與受歧視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對立面。

随着西方文明的發展,懼恨異己的心态也逐漸融入了西方的社會法律制度中。例如雅典的法律對居住在雅典城邦的外邦人賦予合法的居住權以及避難權;羅馬在帝國疆域擴張過程對不斷融入的外國人賦予了一種特殊的“拉丁權利”,包括商業權、分配權和遷徙權。最典型的例子則是猶太人,他們所受的種族隔離、種族屠殺是現代人反思懼恨異己這一文化意識形态傳統最有代表性的素材。他們生活在希臘人、羅馬人、基督教歐洲人的社會環境中,作為“異己”群體,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上都遭遇了磨難,這種不幸的遭遇在納粹德國時期達到了頂峰,納粹政府以帝國公民法、德國血統和榮譽保護法等規範為迫害猶太人的國家暴行提供了“法律依據”,被認為是“惡法”,嚴重侵害了人權,構成了反人類罪。

14A0D

單純教授指出,追溯人類社會的曆程、對照當今社會的沖突熱點,我們不難發現古希臘人對波斯人那種基于語言差異而表現出的傲慢,羅馬人對非拉丁語地區的人群的歧視,基督徒對猶太人因宗教相依而表現出的敵意、西方人因政治意識形态對蘇聯人的仇視、西方社會因恐怖主義襲擊而産生的對穆斯林的憎恨,異性戀者因不同性取向而對同性戀人群的厭惡……以上仇恨行為都表現出了“非我族類,其性必異”的心理,而現代社會所倡導的人權就是要破除這種觀念上的仇視心理,讓不同的人獲得平等的尊重與對待。


在提問交流環節,楊勤活教授認為,人權研究必須進入曆史長河中汲取學術思想。在研究人權與人性、理解什麼是秩序時,宗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武文揚老師提出,“團結權”近來正成為學界以及聯合國熱議的話題,聯合國對此設立了專門的特别報告員,但并不确定将“團結權”轉化為一項具體的國際法上的權利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空間。對此,單純教授指出,可以用拓撲學的方法在道德權利中找到“團結權”的依據和來源。單純教授也鼓勵我們,不能把人權格式化,更不能僅僅局限于政治性權利的視角,人權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從人權的文化根基來充分挖掘其内涵與價值。

14226

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文字:狄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