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上午9時,全球人權論壇系列講座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科研樓A209舉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際)全球政策與倡導總監李琳博士以“可持續發展與生态文明:連接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為bevictor伟德官网師生們做了專題講座,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教授主持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李琳博士向我們簡要介紹了自己的學術背景以及她在WWF的主要工作。李琳博士自2017年至今主要負責協調WWF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全球政策和立場,推動國家首腦及國際機構領導人關注自然生态議題,以及在全球多邊領域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标;2006至2017年任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的副首席代表和執行項目總監,負責戰略制定、項目實施和政策影響;2004至2006年任世界自然基金會(美國)高級項目官員,主要負責推動《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李琳博士受中國國際合作與發展委員會(國合會)邀請,曾擔任國合會《投資、貿易與環境》和《生态文明與南南合作》課題組的外方專家,現任《2020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政策研究項目外方聯席組長。李琳博士曾就讀于北京理工大學、瑞典隆德大學、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分别獲工學學士、環境政策與管理碩士、環境政策博士學位。
接下來,李琳博士開始了今天的生态與自然保護的主題介紹。首先,李博士從多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人類為什麼需要自然”。她指出,因為幾乎所有人類的健康和福祉都依賴于自然:自然是人類社會經濟模式的核心;自然保護與人類社會減貧密切相關;隻有保持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才能保證人類糧食和食品的安全可持續供應,而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又分為物種多樣性、生态系統多樣性與基因多樣性三方面;從水資源的管理應用角度來看,也得通過生态系統的清潔、涵養實現;自然的健康支撐着人類的健康,生物圈的健康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過程中,張偉教授提出了東西方不同生态價值觀,以及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傳統。他指出,中國從古就更強調“天人合一”的觀念,強調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如古代的不對自然造成污染的紡織技術以及農家肥等。這些傳統與技術無不體現了中國智慧,這與西方的生态價值觀是有不同的。

接着,李琳博士又向我們介紹了“人與自然的現狀”“人類需要的未來”“變革理論”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四部分。從理論和實踐角度分别向我們展示了現代社會對自然造成的影響。如“人類世”( Anthropocene)的理論、各項驅動因子變化的現實以及WWF的工作、全球政策與性質等信息。期間,2020級人權法碩士楊一帆提出觀點與老師交流:即保護自然其實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因為地球本身還可以存續,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如果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環境就難以繼續生存。因此自然生态保護更應該強調對人類自身的影響,從而加強人們自然保護的觀念。李琳博士也就該觀點提出了自己的解答與想法。 最後,李琳博士與大家分享了自然與人權相關的議題,如原住民對生态保護的貢獻,以及如何搭建橋梁、加強理解與彌合分歧等,并于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課堂交流。張偉教授也就土著人與自然、土地的關系問題,以及氣候變化造成的氣候流離失所者問題與李琳博士進行了交流。2020級人權法碩士趙銘楊提出了關于WWF機構怎樣發現自然問題、并如何解決的問題;董一帆提出了生态系統保護中一系列問題的解決與專業人員工作、研究關系的問題。李琳博士也就這些問題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
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