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國内合作交流

當前位置: 首頁 > 合作交流 > 國内合作交流 > 正文

【講座】龔刃韌:《世界人權宣言》的重要意義

來源:    發布時間:2020-10-20    點擊量:

20201015日上午,第370期全球人權論壇系列講座于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科研樓A209舉辦。中國政法大學特聘教授龔刃韌老師受邀為bevictor伟德官网師生開展專題講座,主題是“《世界人權宣言》的重要意義”,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教授為主持人。

17754

講座伊始,龔教授回顧了中國人權概念發展的曆史。1991年,《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發表,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被寫入憲法。在中國,發展人權無疑是極有意義的,但人權事業的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由此,龔教授指出,希望同學們成為傳播人權知識的種子,為普及全民權利意識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龔教授重申了《世界人權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中的“人權”概念,認為正是《宣言》的頒布才使全人類有了對人權的常識性理解,同時促使人權成為當今世界所有人和國家都普遍接受的價值。随後,龔教授解釋了《宣言》與《聯合國憲章》(以下簡稱“《憲章》”)的關系。1941年,富蘭克林·羅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促成了二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而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也使人們認識到了人權的重要性。在此曆史背景下制定的《憲章》,包括七項涉及人權的條款,成為制定《宣言》的基礎。

談及《宣言》的起草過程及背景,龔教授高度評價了埃莉諾·羅斯福的領導作用,同時指出中方代表張彭春、黎巴嫩代表馬利克、法國代表和宣言起草人卡森、聯合國秘書處人權司首任司長漢弗萊、以及人權委員會的智利、印度、菲律賓等各國代表均在《宣言》起草過程中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尤其是,拉美國家對經社權利被納入《宣言》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龔教授還指出拉美國家曆史上深受西方列強特權幹涉之苦,由此更加強調保護平等權。20世紀初蓬勃發展的國際法研究與40年代中期興起的人民陣線運動,也是拉美國家擔任這一曆史角色的原因。在此背景下,龔教授強調,《宣言》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産物,并非西方國家的獨有貢獻。

随即,龔教授對《宣言》進行評述。他指出,《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自然法的影響,譬如人權具有普遍性、是與生俱來和不可剝奪的權利等思想。但《宣言》更是對殘酷二戰的慘禍、特别是納粹德國對600萬猶太人大屠殺慘痛曆史教訓的反省。《宣言》中五次提及“人的尊嚴”,正是這一反思的表現:直到近代以前,“尊嚴”隻取決于人的社會地位,與人權無關。此外,《宣言》還全面體現了法治原則,雖隻在序言中提及法治,但諸多條款皆與法治相關。龔教授還特别區分了“法治”(rule of law)與“依法而治”(rule by law)這兩個概念,認為前者的内涵在于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而後者則僅指依靠法律進行統治,而不區分良法與惡法。

接着,龔教授闡述了《宣言》的三個主要特征:第一是普遍性,包括平等權利主體的普遍性和國家義務的普遍性;第二是完整性,是指《宣言》對于人權的全面、權威列舉,既包括公民和政治權利,也包括社會、經濟權利;第三是多元性,指《宣言》在起草和讨論過程中去掉了宗教色彩。張偉教授借此提出《宣言》是否受到意識形态影響的問題,龔教授認為冷戰開始後,東西方國家都開始攻擊人權,而這種普遍攻擊恰使《宣言》在當時并未受到意識形态之争的影響。

最後,龔教授指出《宣言》是聯合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聯大決議,作為聯大決議雖然并無法律約束力,但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它不僅奠定了二戰後國際人權法的基礎,同時也廣泛促進了各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宣言》的部分條款已被承認具有習慣法規則的效力。而在簡述《宣言》在中國的傳播狀況之後,龔教授再次鼓勵大家努力學習人權知識,争取成為傳遞人權意識的種子。

15069

講座在師生的熱烈讨論和熱情掌聲中圓滿結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