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國内合作交流

當前位置: 首頁 > 合作交流 > 國内合作交流 > 正文

【講座】劉昕生:國際人權保護機制

來源:    發布時間:2020-10-26    點擊量:

20201022日上午,第371期全球人權論壇系列講座于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科研樓A210舉辦。原中國駐塞浦路斯共和國大使劉昕生受邀為bevictor伟德官网師生開展專題講座,主題是“國際人權保護機制”,bevictor伟德官网常務副院長張偉教授為主持人。


在講座伊始,劉昕生大使以國際法上的人權為切入點,指出人權在初始階段隻是一個國家的内政問題,而随着兩次世界大戰以及聯合國人權保護活動的開展,尤其是《聯合國憲章》的簽署,人權第一次進入國際領域。此後,人權委員會的成立,《世界人權宣言》的通過,以及一系列人權公約的通過都為國際人權保護奠定了基礎。接下來,劉昕生大使從三個方面系統地介紹了國際人權保護機制。

首先,劉大使介紹了以人權委員會和人權理事會為基礎的聯合國憲章保護機制。人權委員會是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下屬機構,成立于19452月,在二戰後為保障和促進人權事業做出了很多積極貢獻,推動了人權理論和相關實踐的發展完善。但人權委員會卻在本世紀初走向終結,被人權理事會所取代。劉大使認為,經過六十年的發展,由于各種原因,人權委員會陷入了不可自拔、無法擺脫的“六個困境”。具體包括:成員組成不公,使人權委員會失去公信力;會期集中,失去“牙齒”;議題泛濫,失去嚴肅性;外來影響,失去互信;高度政治化和對抗,失去合作基礎;級别不适應形勢,失去效率。基于這些原因,2006年,聯合國正式取消了這一機構,取而代之的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人權理事會直屬于聯合國大會,并下設咨詢委員會,成立了審議來文的形勢工作組等。與人權委員會相比,其組成趨于合理,會期更加靈活,議題更為精簡,運作更加順暢,級别得到提高,同時增加了普遍定期審議。這些變革也讓人權理事會煥發了新的生機。

14785

其次,劉大使介紹了包括各項主要的人權公約和條約監督機構的國際人權公約保護機制。随着《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聯合國人權公約的通過,九個相應的人權條約監督機構也逐步建立。國際人權公約保護機制通過國家報告制度、國家間指控、審議個人來文、國家調查制度等制度實現對人權的保護和促進。但其機制也并非絕對完美,随着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一些問題也日趨明顯。所以,對其進行變革勢在必行。而2014年,聯合國大會便通過決議,簡化了報告的程序,加強了條約監督機構與締約國之間的對話,提高了公約委員會的透明度,也建立了支持發展中國家參與審議的基金,這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人權條約機構體系的有效運作。

接下來,劉大使介紹了區域性人權保護機制。歐洲以國家報告制度、國家指控制度、個人申訴審理制度為制度基礎,成立了歐洲人權委員會和歐洲人權法院,形成了獨特的歐洲人權保護機制,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也為國際人權保護和其他區域的人權保護提供了借鑒。而美洲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歐洲人權保護機制,但也同時存在着效率低,效力差的問題。非洲則通過了《非洲人權與民族權憲章》,着重強調了民族權,突出了非洲國家的共同任務,也要求各國相互尊重,主權平等,該憲章對非洲人權保護起到了教育和引導作用。

最後,劉大使還補充說明了聯合國人權高專辦的相關内容。人權高專辦于1993年正式成立,其作用在于加強和協調聯合國内部工作,保護和促進全世界人民的各種人權與基本自由。人權事務高級專員也是聯合國與國際人權活動的協調和領導者。劉大使先後介紹了各屆專員,加深了同學們對人權高級專員的了解,也提到了人權高級專員存在發展中國家職員比例較低,高級女職員比例較低等問題。

18020

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的熱烈鼓掌聲中圓滿結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