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8日下午6時,中國政法大學破産法與企業重組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學報》副編審陳夏紅博士,為我院同學作了題為“法學論文寫作:形意相通”的精彩講座。

講座伊始,陳夏紅教授指出我國高校在培養法學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時,普遍存在“四無”問題:在本科的教育過程,許多學生沒有上過相關的論文寫作課程,缺乏專業訓練,對論文的認識較為淺薄,也沒有時間進行論文寫作,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難以提高。陳夏紅教授結合多年審稿和論文寫作的經驗,向同學們提出了“形意相通”的論文寫作方法,以提高學術論文的質量。
首先,陳夏紅教授為大家詳細闡釋了“意”之五性:法律性、學術性、問題性、論證性和創新性。法律性強調的是,論文的内容應當體現出法學的特征。以《論保險公司股東的穿透式監管》一文為例,穿透式監管并非嚴格的法律術語,文章内容缺乏法律性,更像是管理學的文章。學術性指的是論文寫作要注重學術的探索和理論的創新,學術研究是學術内部的對話,要充分了解學界的研究現狀。問題性指我們在做學術研究時,要感覺到問題的存在。将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學術上的思考,最後加工并形成論文。論證性是指文章的結論是經由論證得到的。學術論文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不能預設前提。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把自己定位成研究者,而非立法者,切忌想象多于經驗、觀點多于觀察、綜述多于分析等問題的出現。創新性是指以我為本,以新為要。論文應在前人的研究上有所創新,比如提出了新方法、新觀點、新理論、新概念等。
接着,陳夏紅教授向大家介紹了“形”之六形,即摘要、導語、結語、句段、文風和引用的寫作手法。摘要是寫作的要點,應該提取原文精華字句,連綴成段,起到見摘要如見全文的作用。盡管摘要是短文,亦須講究起承轉合。導語部分,需要指明研究的問題,綜述研究背景,概括研究意義,描述研究框架,并提出個人觀點。結語要概括文章主題和觀點,闡明研究成果的意義,并交代研究成果的局限。對于句段而言,句式要慎用長句,忌一句一段。句子之間要巧用連接詞,少用插入語,注重分段但段落不要太多,否則會使文章顯得幹癟零亂。文風要保持理性、中立、客觀,避免摻雜過多的個人情感色彩。此外,要重視引用的作用和規範。引用是為了追尋學術發展脈絡,建立學術評價機制以及分析學術研究狀況。引用時,盡量以學術引用為核心,少引用政策文件;引用數據和文獻時,要注意引用材料的新穎性;切忌引用網絡百科和虛假文獻。
最後,陳夏紅教授語重心長地囑咐同學們:“好文不厭百回改,勤能補拙是良訓,希望同學們能夠保持初心,寫出高質量的法學論文。”本次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注意引用材料的新穎性;切忌引用網絡百科和虛假文獻。

撰稿人:黃家聲(2018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