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聞

學生活動

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院新聞 > 學生活動 > 正文

“人權思鑒”學術論壇第二期:義務教育與受教育義務:概念辨析與關系考察

來源:    發布時間:2023-12-09    點擊量:


2023年11月29日下午19時,由bevictor伟德官网學生會主辦的“人權思鑒”學術論壇系列第二期活動在學院路校區圖書綜合樓八層0814會議室舉行。本期論壇的主講嘉賓是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bevictor伟德官网2022屆碩士畢業生餘若凡;點評嘉賓有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班文戰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李紅勃教授、bevictor伟德官网王理萬副教授;與談人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狄磊、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王子淵、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梁亞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陳一宏、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研究生張玉芳。會場座無虛席,來自bevictor伟德官网和其他學院的二十餘名同學前來旁聽。

本期論壇主講嘉賓餘若凡作了主題為“義務教育與受教育義務:概念辨析與關系考察”的報告。主題報告分為四個部分。

在報告的第一部分“問題的引出”中,餘若凡借由學界關于憲法受教育權利義務條款的讨論引出文章的問題意識,即學界有關義務教育和受教育義務的讨論總是存在二者互釋的傾向,明晰義務教育與受教育義務的關系成為對于憲法受教育權利義務條款更為深厚理解的前提。在報告的第二部分“義務教育的概念内涵和規範結構”中,餘若凡從國際人權法維度、憲法維度至法律維度對義務教育進行多重維度的分析,由此為義務教育厘定獨立的概念内涵與規範結構。在報告的第三部分“受教育憲法義務條款的曆史解釋與體系解釋”中,餘若凡提出采用體系解釋的方法,将憲法受教育義務條款同憲法上的其他教育條款聯系起來,以此提出新的解釋方案。對義務教育和受教育義務關系的考察由此進入法律層面。

在報告的第四部分“義務教育與受教育義務之關系”中,餘若凡通過對《義務教育法》上的“接受教育”這一事項進行具體化,将這一事項拆解為“進入教育”、教育的法定表現形式、形式和實質意義上的“完成教育”等多個部分,分别将之歸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中,從而形成對于二者關系的理解。餘若凡認為“按時入學并完成義務教育”這一概念隻能是“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這兩個集合的并集。同時,在純粹的“權利本位”的人權領域中,在權利的實現過程中企圖加入任何關聯義務的行為都是極其危險和有害的。故而,上述兩個集合之間的交集隻能是空集。由此,再将上述要素分别歸于兩個集合之中。

在交流環節,與談人和點評嘉賓分别對主題報告及論文進行點評、提出建議。

與談人狄磊首先從文章第一句話着手,提出了從憲法本身而不是學界觀點出發進行論證,以避免落入“批判的批判”邏輯陷阱的建議。此外還指出了本文在外文資料方面的缺失,闡釋了資料檢索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如何進行資料檢索。

與談人張玉芳首先肯定了本文的研究價值和創新性、突破性,接着談論了自己關于義務教育強制性的邏輯理解,并針對文章中涉及的具體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議,如文章在談社會福利國家的目标規定時是否要進行國民教育權和國家教育權的探讨。

與談人王子淵在線上參與交流,首先對本文的選題表達了贊賞,認為辨析義務教育和受教育義務是一個真問題。其次從标題、段落首句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認為着重叙述一個點會讓文章論證更好,希望後續能尋找到一個更好的邏輯來貫穿全文。

與談人梁亞倫認為本文有大量的教義學分析、關系梳理,但是仍存在一些理論和技術上的問題,比如有模糊試圖解決的問題的傾向、文章結構設計的體量分配欠妥等,建議增加圖表以降低閱讀難度,并建議關注最新學術觀點、保持學術對話性。

與談人陳一宏認為本文有兩大亮點,一是中文資料的引用非常規範、詳實,二是将解釋受教育義務條款與人民當家作主聯系起來,非常具有創新性。同時結合《研究生法學》審稿要求,詳細分析了本文在選題、論證以及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随後,三位點評嘉賓從不同角度出發,分享了對主題報告和學術研究的意見。

王理萬副教授首先指出了本文相較之前在題目和論述上所作出的改變和進步,其次提出了在進行體系解釋時打破憲法序言、總綱等限制以形成一個更體系、更圓融的體系框架的建議,接着指出了文章部分觀點存在的問題,如将初等教育論述為開端性的邏輯錯誤、基礎教育的功能論述不準确等問題,并就義務教育三個特性之間的邏輯順序表達了自己的思考。

李紅勃教授首先贊賞本文從教義學和規範意義角度對一個基本規範進行論述,接着從實質和形式兩個維度提出了本文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建議。在實質上,文章在立論、論述、核心問題處理方面存在問題,建議方法論上可以借鑒霍菲爾德權利理論;在形式上,文章結構的設計存在重複、冗餘之嫌,借此告誡大家一篇文章要做到編輯友好和讀者友好。最後肯定了本次講座作為一種會診式研讨的價值。

班文戰教授充分肯定本文從廣泛的人權法視角分析具體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問題以及文章作為學術讨論的“樣本”的意義,同時從研究的對象和價值、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觀點三方面提出問題和建議。第一,現有題目确有研究價值,但仍可在說明憲法教育條款的内容和根據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憲法教育條款(特别是受教育義務規定)的背景、影響、問題和完善方案。第二,三個維度和四種解釋的視角比較廣泛,但需要加強憲法、國際人權法和法律這三個維度之間的關聯,明确中國法律和中國批準的國際人權公約在中國憲法解釋方面的作用,統一憲法維度中的曆史解釋方法和體系解釋方法的觀點。第三,建議關注中國憲法教育條款與中國相關法律和中國承擔的相關國際法律義務之間的差異,考查中國憲法受教育義務條款與勞動、兵役、納稅義務條款之間的異同,加強與外國憲法教育條款的比較分析。

講座尾聲,在場同學積極表達了自己對本次主題報告的疑問、思考和建議。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宋澤從文章的論證重點、文章對于義務教育核心特質的探讨、文章對制度性保障等理論概念的使用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陳永樂從文章的論證路徑、材料使用、理論基礎、解釋方法和結構層次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

餘若凡分别對五位與談人、三位嘉賓老師和在場同學的發言進行了簡要回應。在師生們熱烈的交流中,本次學術論壇圓滿結束!



文字:李高翔、馬洋洋

攝影:王盼盼、馬晟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