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下午19時,由bevictor伟德官网學生會主辦的“人權思鑒”學術論壇系列第一期活動在學院路校區圖書綜合樓八層0814會議室舉行。本期論壇的主講嘉賓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bevictor伟德官网2023屆碩士畢業生狄磊;點評嘉賓有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班文戰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孫世彥教授、bevictor伟德官网王理萬副教授;與談人有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餘若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陸一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姜居正、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黃瑛。會場座無虛席,來自bevictor伟德官网和其他學院的二十餘名同學前來旁聽。

論壇伊始,bevictor伟德官网副院長班文戰教授發表緻辭,祝賀本院學生自主創立的學術交流研讨平台舉辦首場活動,感謝學生會同學的辛勤付出,歡迎各位老師和同學參與交流研讨,希望論壇能夠豐富形式、擴大規模、吸引更多人權法學人的參與,并勉勵bevictor伟德官网的在讀學生在論壇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其後,本期論壇主講嘉賓狄磊作了主題為“如何發現國際人權标準——以經社文權利個人來文程序為例”的報告。主題報告分為五個部分。

在報告的第一部分“為什麼需要‘發現’國際人權标準”中,狄磊從國際人權法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即國際人權規則、國際人權機制之間的相互關系出發,表示:機制會不斷實踐、規則會在實踐中不斷更新,由這種實踐更新所生成的新問題、新思路、新答案,就是“國際人權标準”。他以“基于信念拒服兵役的權利”和國際人權法中國家的三重義務為例,講解了發現國際人權标準的方法、資料來源和基本立場。根據該思路,狄磊指出,經濟社會文化權利正是國際人權标準的“貧困戶”,由此引入主題,即對旨在設立個人來文程序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任擇議定書》(以下簡稱“《任擇議定書》”)生效十年後的批準與實踐狀況進行階段性回顧與展望。
在報告的第二部分中,狄磊梳理了《任擇議定書》的起草曆史,并系統地回顧了《任擇議定書》在“人權兩公約起草階段(1948-1966)”“委員會階段(1992-2002)”“不限名額的起草工作組階段(2002-2008)”的不同争議焦點和處理結果。
在報告的第三部分中,狄磊以詳盡的數據分析回顧了《任擇議定書》的批準情況與個人來文機制的運行情況,結論是:《任擇議定書》的批準情況并不樂觀,各國不接受《任擇議定書》可能是由于各國對個人來文程序能否适用于經社文權利未能達成共識;來文不僅數量有限,而且類型單一,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的工作效率也并不樂觀,已有相當多的來文面臨積壓。盡管如此,狄磊仍認為,個人來文機制的運行并不如數據所示一樣慘淡,從有限的審議中仍然可以總結出一些國際人權标準,由此進入報告的第四、五部分。

在報告的第四、第五部分中,狄磊以42起受理意見、15起實質審理意見為分析對象,嘗試從中總結歸納出個人來文程序的可受理标準與實質審查标準,結論是:審議可受理性問題時,委員會通過屬時管轄、屬事管轄、用盡國内救濟、提供充分證據等标準對來文完成了初步篩選,有效減輕了訴累;審議實質性問題時,委員會對涉及不同形式的義務的來文采用了不同強度的審查基準,使“合理性标準”形成豐富且穩定的内涵。
最後,狄磊作出初步結論和未來展望,表示各國不必擔心個人來文程序會對其自由裁量餘地構成幹涉,也不必擔心委員會對其提出天花闆式的義務要求,反而可從委員會已公開的實踐中建立起穩固的信賴利益;同時,目前僅有的15起實質審議意見盡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委員會适用“合理性标準”的規律,但尚不足以提煉出各類實體權利的規範内涵及其背後的法理。因此,經社文權利的國際人權标準仍有待發展。
在交流環節,與談人和點評嘉賓分别對主題報告進行點評、提出建議。
與談人餘若凡首先對報告的亮點表示了贊賞,表示對個人來文程序的可受理标準和實質審查标準的分析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餘若凡也對報告内容提出了幾點批評意見,認為報告内容需要更加注重邏輯聯系,尤其是報告後兩部分的案例分析要厘清案件分類标準。

與談人陸一戈則基于經貿法與人權法比較的視角提出了幾點看法,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對各國在表決通過和批準《任擇議定書》時不同态度的原因的深入分析,同時也希望對于實質審查标準的分析可以更有層次感。

與談人姜居正則從文字工作的角度分析了報告的語言,表示希望報告用詞更加精準、語法句法更加通順連貫、注解說明更加到位、具體問題的闡釋更加深入,同時也贊賞報告的背景介紹部分為其他方向的聽衆普及了國際人權法的基礎知識。

與談人黃瑛表示從本次講座中收獲很多、啟發很大,肯定了講座出色的問題意識和講故事能力,同時也指出報告在邏輯關聯性、對具體問題的“為什麼”“怎麼做”層次的闡述、細節處理等問題上仍有改進空間。

随後,三位嘉賓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對于主題報告和學術研究的意見。王理萬副教授結合憲法研究方法,指出研究司法審查和法律适用需要關注法源問題。作為個案的審查标準,規範依據的确定要求有一定的方法論,而這種方法論自覺會随着案件的積累而逐漸生成,最終歸納出相應的标準。正如學科體系建構的過程中,隻有抽離出具體的标準,才能将思辨性的哲學轉變為規範性的科學,建構出自主的知識體系。

孫世彥教授首先點評了四位與談人的發言,總結了法學研究中方法論選擇的要點,并指出在行文過程中,要代入讀者的視角來推敲具體語句的涵義。接着,孫世彥教授指出講座内容存在着體系松散、缺乏主次的問題,認為研究的重點應在于《任擇議定書》的特别規定。最後,孫世彥教授提出,“如何發現國際人權标準”的背景非常寬泛,關乎人權的範圍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保護的限度——這種限度的審查依據和法律化的可行性都有待研究,因此“合理性”的分析也非常重要。

班文戰教授以“一個感受,三個建議”概括了參與本次講座的體驗及其對講座論文的反饋。其肯定了本次講座是一個師生思考互鑒的學術平台,并對講座内容提出三點建議:首先,有必要明确“如何”和“是否”能發現國際人權标準是兩個問題,這影響着研究所欲實現的價值;其次,講座題目中的要素盡量統一,研究的問題也應保持一緻;最後,要注意不同主體的角度,即“誰來發現國際人權标準”,因為不同的主體對講座主題中各要素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講座尾聲,bevictor伟德官网碩士生劉思源、陳上分别就合法性問題的拆分以及如何發現國際人權标準的作準文本向主講人狄磊提問。在回答了二位同學的疑問後,狄磊對四位與談人和三位嘉賓老師的發言也作出了簡要的回應。在師生們熱烈的交流中,本次學術論壇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