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研究》

期刊目錄

當前位置: 首頁 > 《人權研究》 > 期刊目錄 > 正文

《人權研究》2024年第4期目錄及摘要

來源:    發布時間:2025-03-18    點擊量:

目  錄

“人權入憲”二十周年特稿

付子堂尹銘育 | 論我國備案審查的人權保障功能

  

劉志強、黃昱昊 | 論工商業的人權義務與人權責任體系互構

張宇 | 住宅權限制視野下的住所檢查制度研究 

張旭 | 新業态下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的實現:以電競酒店行業為例

 

中國人權青年論壇(四)

黃小易 | 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司法保障中的人權表達——以206份民事司法裁判文書為樣本

  

何雨宸、朱明哲 | 創造“無人的荒野”:從系譜學看美國國家公園制度與土著人民人權危機

尼希爾·達桑迪、利奧爾·埃雷茲著,鄭童心譯 | 援助者的困境:國際援助與人權侵犯


 

摘  要

“人權入憲”二十周年特稿

1.論我國備案審查的人權保障功能

作者:付子堂,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人權學院)教授。尹銘育,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摘要:法治是人權保障最有效的方式,備案審查作為具體的法治手段之一,是積極落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題中應有之義。從理論邏輯來看,“人權入憲”是中國人權發展裡程碑式承上啟下的事件,也為備案審查的人權保障功能提供根本法的規範依據。從曆史邏輯來看,人權保障功能是備案審查制度發展的結果,也是世界憲法監督制度發展的要求。從實踐邏輯來看,備案審查案例作為落實“人權條款”的具體表征,在特殊性和普遍性兩個方面都呈現出注重人權保障的圖景。同時,“人權保障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的科學要求作為備案審查不斷提升人權保障功能水平的動力,不斷呼喚通過加強備案審查人權保障功能研究以助力建構中國人權話語體系、完善備案審查人權保障功能的配套措施、加強被動審查的規範建構、優化備案審查指導案例公開制度、從制度上探索結果上的實質性人權保障等方式,助力備案審查人權保障功能邁上新台階。

關鍵詞:人權保障  備案審查  “人權入憲”  憲法實施

 

2.論工商業的人權義務與人權責任體系互構

作者:劉志強,廣州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教授、廣州學者A崗特聘教授。黃昱昊,廣州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2022級碩士研究生。

摘要:企業的人權責任來源于自身具有的社會公權力,這是工商業與人權議題下企業承擔人權責任的法理基礎。工商業與人權三個支柱間,存在人權法理的三個互構體系。國家不履行保護人權的義務,則由“國家人權義務-責任體系”追究該國的國際責任。企業不尊重人權,則以“企業人權責任-義務體系”要求企業承擔國内人權責任。補救受侵害的人權,則通過建構“國家企業共治-補救體系”得以實現。三個互構體系在邏輯上層層遞進,在關系上正反互濟,即國家是首位的、核心的義務主體,企業的人權責任必須通過國家間接施加;對侵害行為,則應經過國家和企業共治,确定二者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實現對侵害的救濟。反過來則須以預防和補救為目的,迫使企業落實人權責任。若企業行為侵犯人權,且國家未能采取适當步驟防止、調查、懲治和補救侵犯行為,則國家可能違反人權保護義務。 

關鍵詞:工商業與人權  人權義務  人權責任  體系互構

3.住宅權限制視野下的住所檢查制度研究

作者:張宇,鄭州警察學院治安學系助教。

摘要:明确住宅權的保護範圍是住宅權限制合憲性審查的首要環節。其意義在于透過規範目的,圍繞住宅權作為自由權的根本屬性,解釋憲法上“住宅”的概念,并将之映射于《治安管理處罰法》“住所”概念的界定之中。住宅權是隻能由法律進行限制的基本權利,住所檢查是公安機關幹預公民住宅權的具體形态。因憲法采取概括式限制的方式,立法機關享有較大的裁量空間,故需對住所檢查制度的合憲性進行審視。形式審查階段以法律保留原則為基準,因當場檢查住所由部門規章設定,且違反上位法确立的審批原則,在形式合憲性審查中需予以否定評價。實質審查階段以比例原則為中心,考察立法是否産生對住宅權的過度限制。住所檢查制度可以通過目的正當性、妥當性的審查,但在必要性及均衡性審查階段仍需具體考量當場檢查、強行進入住所檢查“入法”的合比例性。 

關鍵詞:住宅權  保護範圍  住所檢查  合憲性審查

4.新業态下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的實現:以電競酒店行業為例

作者:張旭,蘭州大學法學院講師。

摘要:在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以電競酒店為代表的新興業态的出現使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面臨監管規則不一緻、監管體系碎片化、網絡沉迷治理不全面等問題。電競酒店因其屬性定位不明,且自身具備遊戲、社交和住宿于一體的多重功能,極易引發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等潛在風險,是新業态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重點關注的場所。将電競酒店定性為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是基于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對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的準确适用,且未超出《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動場所條款的等外範疇。針對因出入電競酒店等新業态娛樂産業而沉迷其中的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需要通過監管機關聯動執法、公益訴訟與支持起訴、社會體系立體支持以及家校系統協作保障全方位開展,引導未成年人在安全、合法、符合道德規範的環境中使用數字化信息和工具,幫助因沉迷網絡而辍學的未成年人回歸校園。

關鍵詞:新業态治理  電競酒店  未成年人保護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  未成年人檢察

專欄 | 中國人權青年論壇(四) 

5.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司法保障中的人權表達——以206份民事司法裁判文書為樣本

作者:黃小易,西南政法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人權學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

摘要: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問題在承載傳統文化的村民自治與保障男女平等的法治原則沖突之下産生,其保障在實踐中常常陷入“制度迷宮”。學界對此問題的讨論通常圍繞制度建設、觀念轉變等路徑展開。與此同時,檢索相關裁判文書發現,“人權”一詞頻繁出現。在206篇裁判文書樣本中,“人權”在時間和地域分布中皆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勢;既出現在當事人的主張中,也出現在法官的說理中。對裁判文書樣本中“人權”語詞的語義表達進行類型化梳理後發現,在涉及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裁判文書中,“人權”語詞的使用反映了至少三種人權觀念,即生存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所有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并受法律平等保護,充分保障婦女兒童的權利。法官在裁判理由中使用“人權”,反映了“人權”在司法審判活動中的補強論證作用和解釋模糊性規則作用。此外,通過對裁判文書樣本中人權表達的觀察,能夠發現我國人權保障的發展性和超越特殊主義的普遍主義人權保障路徑。

關鍵詞:人權  農村婦女土地權益  人權觀念  裁判文書  裁判理由 


6.創造“無人的荒野”:從系譜學看美國國家公園制度與土著人民人權危機

作者:何雨宸,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朱明哲,格拉斯哥大學法學院公正轉型講師。

摘要:環境法學者往往強調國家公園的生态保護功能,卻忽略了這一制度帶來的政治社會關系變革。從系譜學的視角分析和整理美國的國家公園制度在1872年創立時的社會背景、立法過程和司法判決,将揭示該制度對定居者、土著人民和環境三者關系的重構。早期國家公園的建立始終伴随着對印第安人的殖民壓迫,造成了嚴重的人權危機。這一制度設立的初衷是滿足來自歐洲的殖民定居者身份認同與宗教信仰的需求,并在實施中逐漸演化成了現代國家進行殖民掠奪的制度工具。通過污名化印第安人的生計、否認其條約權利和暴力驅逐等方式,美國政府在19世紀把早期國家公園變成了“無人的荒野”,剝奪了國家公園界内及附近土著人民的生存權、土地權和自然資源權。無論是19世紀盛行的天命論還是現在為國家公園制度辯護的生态話語,都無法正當化國家公園制度背後的霸權結構和殖民主義色彩。

關鍵詞:美國國家公園  土著人民  人權危機  生态殖民

7.援助者的困境:國際援助與人權侵

作者:尼希爾·達桑迪(Niheer Dasandi),伯明翰大學政府與社會學院國際發展部。利奧爾·埃雷茲(Lior Erez),歐洲大學研究所馬克斯·韋伯項目博士後。

譯者:鄭童心,bevictor伟德官网2021級博士研究生。

摘要:援助國政府在向侵犯人權的國家提供發展援助時面臨困境。雖然援助可能有助于取得積極的發展成果,但也可能助長這些受援國政權侵犯人權的行為。本研究為援助者提供了一個概念框架,以規範合理的方式解決這一困境。通過借鑒規範政治理論的最新方法論進展,構建出一個獨特的困境政治框架,提出了三種模式:共謀、雙重效應和肮髒之手。本研究在發展援助的背景下分析這一框架,讨論援助者在不同情況下的相關考慮。本研究表明,承認政治現實的發展援助方式并非必然需要在規範上保持沉默。

關鍵詞:國際發展  政治性困境  援助  援助國政府  人權  獨裁政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