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特稿
徐顯明 | 中國式現代化與法治
人權原理
雷磊 | 尊嚴可以構成人權的基礎嗎?
劉紅春、孫映雪 | 論“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在司法裁判中的運用
鐘厚濤 | 以自塑引領他塑:當代中國人權話語國際傳播探析
數字人權
何志鵬、範曦予 | 殘障人信息無障礙權的困境疏解
國際人權研究
劉祥 | 二戰時期美國社會組織的國際人權探讨及其意義
解楠楠、喻揚 | 歐盟人權外交的曆史脈絡、現有機制與實施路徑
摘 要
特稿
1.中國式現代化與法治
作者:徐顯明,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權研究會首席專家。
摘要:法治不僅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性特征,更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結合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曆史邏輯、理論邏輯以及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實踐邏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立足在法治軌道上推行,法治軌道是唯一軌道。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法治現代化是同一進程,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解決中國法治的重大問題,是一個命題的兩個方面。在法治的軌道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法治 和平發展
人權原理
2.尊嚴可以構成人權的基礎嗎?
作者:雷磊,中國政法大學錢端升講座教授。
摘要:人權的證成無法采取實在法進路、政治進路、事實進路、宗教和文化進路,而必須采取普遍的道德證立方式。對此,一種建構性形而上學必不可少,而尊嚴就是這種形而上學内含的基礎性價值。雖然在人權的證成上基礎論無法避免,但不必将尊嚴視為人權的唯一基礎,而可以主張将尊嚴作為人權基礎之一的多元基礎論。尊嚴可被界定為一種包含一系列人權的規範性能力和地位。在此前提下,人的尊嚴不構成人權的曆史基礎和效力基礎,也不必構成其内容基礎,但可以構成人權的釋論基礎。這意味着可以運用尊嚴對人權的價值内涵進行更全面和充分的解釋,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對保護特定人權的重要性進行強化論證。由此,探讨尊嚴與人權的關系就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同時也顯示出其實踐意義。
關鍵詞:人權 尊嚴 建構性形而上學 規範性能力和地位 釋論基礎
3.論“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在司法裁判中的運用
作者:劉紅春,雲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雲南大學人權法研究中心主任。孫映雪,雲南大學法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摘要:“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在司法裁判中呈現樣本文書基層化與大衆化、援引頻率由高漲到緊縮、主要運用于民事案件且用以支撐的權利類型廣泛多樣等分布樣态。深入樣本文書内容,基于文本結構與形式以及運用模式與功能對其進行類型化分析,發現法院在司法裁判中運用“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時,不同程度地存在對當事人回應不充分、文本不規範、功能認知不清晰、說理論證不翔實等問題,由此造成了憲法司法實施、人權司法保障層面的部分困境,如難以為民事案件中當事人的程序主體權提供充分保障,阻礙全社會尊重憲法文本文化的塑造,加劇司法裁判過程中權利保護的不确定性風險,無法突破法院合憲性解釋的局限性等。通過從規範制定、案例發布等技術層面加強對法院援引人權條款的指引,明确法院以功能區分為基礎的類型化援引條件,增強法院對當事人援引人權條款的回應力度與能力,能夠加強法院援引人權條款的規範性,在國家司法權運行中提升人權條款的社會實效性,凝聚起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共識。
關鍵詞: 人權條款 憲法實施 人權司法保障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4.以自塑引領他塑:當代中國人權話語國際傳播探析
作者:鐘厚濤,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
摘要:當代中國人權話語呈現正向國際傳播态勢,在國際社會輻射範圍不斷擴大,正面認可度穩中向好,但在不同地區認可度存在較大差異,其中非洲地區最高,而在北美則相對較低;在不同議題上也存在認知差異,其中以消除絕對貧困為代表的生存權議題在全球認可度最高。當前中國人權話語國際傳播也面臨着一定的困境,如不同國家對于人權概念的理解差異與認知錯位,國際輿論場“西強我弱”格局以及我國國際傳播“軟實力”與“硬實力”不完全匹配等。未來中國應該加強人權話語國際供給,彌合文化價值觀差異;推動傳播主體多元化,以人權話語的柔性傳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強化議程設置和分衆分區傳播;在對美話語争鋒的同時,也積極推進對友好國家的人權話語共鳴共情叙事,與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當代中國人權話語 國際傳播 經驗總結 優化策略
數字人權
5.殘障人信息無障礙權的困境疏解
作者:何志鵬,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範曦予,吉林大學法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
摘要:信息無障礙權是助力殘障人融入數字生活、構建數字時代平等包容社會的重要支撐。信息無障礙權的困境體現在法律制度設計的模糊性、政策制定與實踐情況不達标、權責界定與救濟機制缺陷、标準缺陷與數據治理失序四個方面。以上問題的原因是政府、社會以及殘障人自身認識不足,市場邏輯對權利保障的侵蝕,國際人權機制存在長期問題,數字空間跨界性與權利複合化對傳統人權框架的超越,國家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應對方法是破除實踐與觀念中的歧視、重新考慮企業角色、将信息無障礙納入高校課程或社會公益培訓、發揮司法實踐的指導作用、以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應對人權的多維拓展、促進經濟發展與公正秩序。
關鍵詞: 信息無障礙權 殘疾人權利公約 數字弱勢群體 人權
國際人權研究
6.二戰時期美國社會組織的國際人權探讨及其意義
作者:劉祥,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進了對國家與個人關系的反思,個人權利受到更多重視,國際人權議題得到凸顯。在這個過程中,美國衆多社會組織圍繞國際人權的諸多方面展開研究和讨論:宗教組織将國際人權與戰後和平相聯系,強調了保障人權的重要作用;法學家組織則試圖确定普遍人權的邊界,在傳統消極權利之外增加社會經濟權利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力推美國參與多邊合作的國際主義組織則關注人權的具體實現形式,試圖在國家之外尋求人權保障的多元方式。美國社會組織的人權探讨隻取得了有限的共識,國際人權保障雖被視作和平的重要支柱,但其内涵和實現方式卻引發諸多争議。美國社會組織對人權問題的探讨體現了自由主義與國際主義在戰時美國的巨大影響力,但也暴露了兩大思想在人權問題上的緊張關系,尤其反映了美國社會精英既試圖向外推廣美國人權理念又擔心美國國家主權受限的複雜心态,這對此後的人權議題産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人權 美國社會組織 國際秩序 國家主權
7.歐盟人權外交的曆史脈絡、現有機制與實施路徑
作者:解楠楠,鄭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鄭州大學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員。喻揚,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
摘要:鞏固人權是歐盟對外戰略的一個目标,也是其實現戰略目标的工具。近年來,人權在歐盟對外戰略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并逐漸成為政治博弈的權力工具,特别是在對華人權問題上的措辭由婉轉走向強硬,對外行動由指責走向制裁。通過追溯歐盟人權外交的曆史脈絡,其現有機制、實施路徑以及發展得以展現。随着國際環境和歐盟自身戰略定位的變化,歐盟人權外交機制曆經了由在《裡斯本條約》框架下追求人權外交的現實利益到全球人權制裁機制下靈活針對性制裁及大國協調的轉變。其具體實施主要有與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人權組織合作、強化與盟友和民間社會夥伴的雙邊人權對話、在貿易協定和對外援助政策中納入“人權條款”三大路徑。而近年來,實施路徑中也呈現出新變化,包括歐盟以人權為由制定對外經濟法令,單方面進行長臂管轄等。目前,對于歐盟人權話語及其延伸的人權外交政策仍需持續深入觀察,面對歐盟不同性質的人權制裁,可以通過“講道理”“打官司”“鬥到底”等模式開展針對性的鬥争反制。
關鍵詞:人權外交 權力與利益 裡斯本條約 全球人權制裁機制 人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