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五十八屆會議期間,中國代表以多種形式講述中國人權發展理念和實踐經驗,堅決反對人權政治化和武器化傾向,強調應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開展建設性的人權對話與合作。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人權理事會高級别會議上發表緻辭,進一步闡釋了中國關于堅持正确人權觀,推動改革和完善全球人權治理的主張。近年來,中國一方面立足自身實踐加強人權理論體系建設,積極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不斷以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推動全球人權治理和人權事業健康發展。中國提出的系列理念和倡議,為全球人權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貢獻了新智慧。
理論創新:将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作為人權保障的基本遵循
當代中國人權觀以人民福祉為念,人民性是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最顯著的特征。中國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适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堅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權,以人民的獲得感、滿足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強作為衡量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尺度。
中國從本國實際和人民需求出發,創造性地提出“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基本人權”。統籌兼顧個人權利和集體權利,協調增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教育等各項權利,持續完善對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定群體權利的平等保護和特殊保護,使各類權利相互促進。中國積極回應人民需求變化,有序推進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礎性向普惠性轉變。持續加大和提升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保障水平和保障力度。堅持“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大數據+鐵腳闆”,大力發展零工市場,促進人力資源高效匹配;加強人才技能培訓、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自2019年以來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近28萬個,惠及1.2億居民,增設養老、托育設施近8萬個;大力發展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90%以上的村衛生室均已納入醫保報銷定點範圍;2024年的人均預期壽命比2019年提高了1.7歲,居民預期壽命排在53個中高收入國家的第四位,各省之間健康水平差距逐步縮小;深化養老服務改革,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機制等。這些舉措推動民生保障紮實穩固,持續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以系統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妥善處理發展中的各種重大關系,建立健全安全發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尊嚴。通過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等舉措,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持續推動人民安居樂業和國家長治久安,确保中國人權事業的航船行穩緻遠。
現實指引:“三大全球倡議”為全球人權治理注入新動能
中國立足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客觀現實,着眼人類社會長遠發展,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實現人類社會共同發展描摹了清晰的發展藍圖。在這一重要理念的指引下,中國提出并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務實舉措将描繪的藍圖變為現實。三大全球倡議蘊含開放性全球意識,以及和諧共生包容發展的理念,與國際人權文件中倡導的文化包容、發展促人權、合作促人權的理念相契合,已成為中國為全球人權治理貢獻的重要行動參考。
全球發展倡議倡導各國堅持發展優先,把“發展”作為促進人權保障的總鑰匙,直擊各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導緻全球人權治理失衡的痛點,深度契合各國人民共創共享和平繁榮美好未來的願望。全球安全倡議錨定作為人權實現基礎的安全問題,倡導各國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緻力于從源頭解決國際沖突,為人權保障提供和平環境。全球文明倡議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以文明互鑒替代意識形态對抗,促進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推動人類人權文明發展進步。三大倡議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進一步提升全球人權治理包容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支撐,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大堅實支柱。
三大全球倡議以發展為根基,以安全為保障,以文明為紐帶,為系統破解全球人權治理深層矛盾注入新動能。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全球發展倡議表示支持,70多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全球發展倡議是推動世界邁向可持續、包容性未來的“寶貴貢獻”。全球安全倡議已獲100餘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為解決沖突凝聚共識、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先後發布的《全球安全倡議文件》《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關于阿富汗問題的中國立場》等文件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在中國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期間,安理會經過五次努力通過了巴以新一輪沖突爆發以來的第一份決議。全球文明倡議在“全球南方”國家,特别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金磚國家獲得高度評價和贊揚。2024年聯合國大會第78屆會議通過決議,将每年6月10日設立為文明對話國際日,展現了國際社會對全球文明倡議重大意義的進一步認同,也标志着全球文明倡議的國際實踐邁入全新階段。
凝聚共識:助力開創國際人權事業新局面
面對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疊加對全球人權治理體系造成的巨大挑戰,中國以具有韌性和鮮活生命力的中國方案凝聚各方共識,為動蕩變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确定性。一方面,中國認真履行國際人權義務,積極參與國際人權機制建設。中國已批準或加入29項國際人權文書,包括6項聯合國核心人權公約,并積極為批準更多條約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中國廣泛開展國際人權對話與合作,推動改革和完善全球人權治理,助力開創人類更加美好未來。
中國倡導将消除貧困等傳統議題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建立更廣泛的國際減貧支持體系。通過南南合作基金、聯合國“消除貧困聯盟”等機制,支持欠發達國家實現減貧目标,共享發展紅利。而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所帶來的生産方式和社會結構變化,以及人的權利意識不斷提升的現實,中國也為新興權利保障貢獻智慧和方案。近年來,中國發起《全球數據安全倡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等,以應對新技術帶來的全球數字鴻溝;中國積極提交出席聯合國未來峰會和第79屆聯合國大會立場文件,歡迎聯合國達成《全球數字契約》,構建開放、公平、包容和非歧視的數字發展環境,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數字發展能力,努力實現各國民衆平等享有數字權利;中國呼籲幫助最不發達國家提升科技能力,推動彌合“技術赤字”的努力,獲得世界多國贊許。
中國持續開展國際和區域人權對話與人權合作,推動人權文明交流互鑒。長期以來,中國始終緻力于推動人權文明互鑒,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開展建設性的對話合作,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全球人權治理新格局。中國堅定捍衛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全球人權治理機制,推動通過“發展對享有所有人權的貢獻”決議,積極參與《殘疾人權利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等國際人權文書的制定和審議。中國持續開展雙邊或多邊人權對話,其中中歐人權對話已經連續舉辦39次。中國通過舉辦“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中歐人權研讨會”“中拉人權圓桌會”等活動邀請全球人權領域專家學者在平等包容基礎上開展交流研讨,凝聚全球人權共識。
站在全球人權事業的新起點,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三大全球倡議,形成推動全球人權治理健康發展的整體性方案。未來,中國将繼續秉持真正多邊主義,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态積極參與國際人權合作,為全球人權事業健康發展和人類共同福祉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作者:楊博超,系bevictor伟德官网副教授)
轉載來源 | 光明日報